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
2013-04-29周平礼
作文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是限于单元编排的模式而将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分成20个专题,必修一至必修五每册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作指导;二是依据训练者——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特点、认识提升规律,将写作分割成多个板块,以专题训练的方式出现,以突出重点要求;三是遵循教学规律,由简及繁、从易到难地编排训练专题,训练体系明显呈现阶梯状上升;四是在教学实践中,作文训练也是不可能集中起来进行的,那样的话,只可能是将学生刚刚树立的信心击得粉碎,将学生刚刚冒头的写作兴趣冲得荡然无存;五是体现了文体规范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规范的文体意识以规避“四不像”文章的出现;六是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要求。
因此,现行教材的作文训练采用了目前的编排、训练模式,是为训练体系的“化整为零”。
当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作文训练的编排也不是完美无瑕。主要表现是:
第一,训练的专题与单元阅读的选文并不完全是对应关系。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阅读鉴赏内容是“学习现代新诗”,而写作训练的专题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第四单元阅读鉴赏内容是“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而写作训练的专题是“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读、写的步调没有保持高度一致,“学以致用”没有落到实处。
第二,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混合编排,将作文教学板块、训练内容放在阅读教学的内容之后,这种编排形式给人的感觉是作文是阅读的附庸,有淡化作文教学、训练的地位之嫌,导致师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这二十个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另则,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必修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专题是“学习描写”,而第二个训练题则是要求试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回归正题。
究其实,作文训练还是有其综合性的。是为训练操作的“化零为整”。
因为作文训练虽然每次只有一个中心、一个主题,犹如“一事一议”,但真要“议”好或“叙”好一件事,涉及的要求、写法、表达方式毕竟是多样性的。每一单元的写作训练都会体现前一个单元训练的内容和效果。如必修一“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训练选择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来表现被描写的对象的个性。所谓在你看来最有“个性”的,不就是那些深深地打动你、吸引你、启发你思考的人和事吗?而第一单元是《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训练的正是选用细节性的情景、提炼素材、发掘主题,形象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生活。
再如,必修三“表达交流”第三单元《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纽带,但是,有了论点和论据才有了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学习论证,怎能不要求观点鲜明、论据新颖呢?
据此,作文训练绝不是砌碉堡,一次次的训练只是一个个的个体,虽则突出了重点,但也只是突出了重点而不及其他;而应该是挖地道,虽然各自有入口和出口,但地下应该是四通八达的。作文训练之时,训练记叙,难道就不要描写和抒情?就可以忽略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必修三还有《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专题呢!它不就正说明了“摆事实讲道理”,每一个事实都需要叙述的原理吗?
比如,“描写”训练板块,面对笔下的描写对象,难道就只有纯粹客观的外在形态的展示?难道就没有“情感”的流露?只要你同意“描写”是外衣、“抒情”是内核,“描写”是手段、“抒情”是实质,那么,你笔下的文字还会没有“抒情”?既然有情,还能不“抓住特征”?
故此,必修二的第一至第三单元的“表达交流”的训练,我采用的方式和程序(以第三单元的“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的训练为例)是:
1、课前布置文段训练:把课后练习一、二打印出来,任选一题写作。不给具体要求,不允许阅读课本的相关文字。
2、课内改评:第一步,交换批改,给出评语,说明批改意见。第二步,给出一定的标准,由原创者对照标准作二度批改。如第三单元的“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的训练,我给出的参照标准是:(1)写了什么景?(2)展现了景物什么方面的特征?(3)透过景物,你传递出了什么样的感情?(4)有哪些细节描写?(5)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6)有几句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语句?(7)对照标准,审视习作,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提高?
3、讲解教材:探讨话题:(1)你眼里的“美”是什么?(2)如何去发现“美”?在阅读 、讨论中认识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4、写法借鉴:学习抒情必须在阅读中完成。我们手里的教材的选文中不乏多样性抒情写法和抒发多样性感情的例子,利用教材选文作为范例,既可以便于讲解又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选文之间的距离、清除陌生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囚绿记》含蓄地抒发了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美之情,《故都的秋》表达了对北国的秋的向往、留恋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同时,这些诗文还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段的典范。回顾、再品味这些典范,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5、经典对照:依据本次写作训练的目标,挑选一篇抒情典型、方式多样的美文阅读。要求做到三点:一是透过文字寻找作者捕捉到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美”;二是读出抒情文字,说明抒情方式、情感特点;三是品味精美语句,交流心得。
6、美文评析:精选历年高考成功的考场习作一至两篇,由学生阅读、评点、交流,谈写作启示。
7、“下笔如有神”,整文训练。有了以上多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写作再也不是“苦事”、“难事”了,而是一件表达美、传递美的工作了。
8、学生评阅,推荐诵读。模仿高考评卷方式,每一篇习作均由两位同学阅读后各自给出评分、写出评语,然后综合打出得分;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篇佳作,由朗读水平更高的同学朗读,全班共同欣赏。
切身感受:解放了教师,轻松了学生,提高了效率。
周平礼,教师,现居江西瑞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