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启发教学 提高表达能力

2013-04-29纪台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靶子司马迁语言文字

语文是母语教学活动,承载的文化历史、现实要求以及自身经历等诸多因素,似乎略显厚重有余,活泼轻松不足。其实不然,语文无论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充满灵性引导,以活的方式予以展开。所谓充满灵性以及活的方式,就是启发式教学。要紧扣教学重点,深入浅出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栩栩如生地再现教材、再现场景、再现生活,构建起教材与生活、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徜徉在语文这一池活水中,或直抒胸臆,或极目远眺,或埋头沉思……学生必然各有所得,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为明显提高,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精心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做任何事必须精心准备,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要把语言教学、情感教育、思想教导、行为教化任务完成好、落实到位,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必须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每一个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才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留心眼前处。因为熟视,往往无睹。抓住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学习训练环节,可以将《最大的麦穗》作为范例,从苏格拉底弟子们的经历领悟到必须抓住最为现实的机遇,把目光从好高骛远中拉回地面乃至眼前,学生也会从中领悟良机不可错失,倍加珍惜眼前机遇。关注细微处。细节决定成败。《最佳路径》讲述的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从漫山遍野的细枝末节中为迪斯尼乐园设计出最佳路径,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漫山遍野、微不足道、优雅、50多次”等关键词,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学习。

二.明确目的——须做有关联之事

一是立镜子。因为年龄、经历以及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小学生不仅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犯迷糊,还会在语繁义深的文本之中找不到本质。教师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文本的主体思想和核心内容,增强,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知道要找什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双火眼金睛,如同照妖镜一般识得百般妖怪;语言的世界因为语境、语义、语速等因素一词多义,让学生擦亮一双眼睛,字词句段文含义尽收眼底,语言文字的姿态、魅力一览无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必然得到增强。教师千方百计立一面这样的镜子,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树靶子。众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越明确,学习的兴趣就容易调动,产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与其云山雾罩,不如直接明了。语言教学活动就要善于给学生树靶子,知道要打什么、该做什么。要树立学生课堂学习的靶子,引导学生将精力、时间、方法以及情感等诸多要素集中到学习上来,与老师、同学一道全身心、很默契地开展语言文字学习讨论活动。一位教师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先是紧扣学生熟悉的文字展开人类文明史,话锋一转“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带入眼前的课文之中。明摆摆的靶子一眼即可洞穿,学生的思维即刻被激活,探究的欲望立刻进入活跃状态。

三.创设情境——能悟得要领之法

要在愤悱处启发。《论语·述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方法必须恰到好处运用,不能滥用,否则适得其反。小学生的愤悱处多数起于外因。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中,不妨这样激发学生:司马迁遭受如此酷刑,生活还有希望吗?还能有更好出路吗?学生本已对司马迁的悲惨遭遇无比愤慨,此时更希望司马迁坚强地活下去,因受这一问题启发,顿时对司马迁以后的生活、经历、命运更加同情、更加关注,朗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很容易抓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重点孜孜以求,走进《史记》形成的悲壮史、恢弘史,更加由衷感佩司马迁的伟大和不凡之处。

要在共鸣处激发。《学记》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异,开而弗达。”教师要善于因境缘情,重在引导激励,创造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不说不行、欲罢不休的感觉。《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文章介绍了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如果以“文中的妈妈劳作之中仍不忘用歌谣、用故事、用谜语教育作者成长,这样的故事多么感人、多么温馨,可我长大了,妈妈却患上了脑退化症;我们的妈妈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谁能说说”?为引子,必然激发潜伏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字。

纪台娟,教师,现居江苏涟水。

猜你喜欢

靶子司马迁语言文字
靶子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独特的靶子
我但愿健康的活着
真实场景搜索中的眼动返回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