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开放的语文教学
2013-04-29顾毅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逾十年,这十年中,教育领域的变化不少,教材有了更新,且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教育思想由保守渐趋开放;教育方法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缺点:课堂模式化,其具体表现是在一段时期内,学校强制推行某种未经科学论证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间一长,许多老师抱怨,语文课简直没法上了,甚至部分老师感觉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降了。
模式化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适应语文教学呢?我先举某种模式化课堂的例子:这种课堂教学要求将一节课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习检测题,检查预习情况,第二阶段设置几个问题来取代课文的欣赏或讲解,第三阶段留下几分钟让学生自习或检测学习效果。类似的模式化课堂很多,这些课堂,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没劲,课文教学习题化,课堂艺术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最具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将变成一潭死水,我们的语文教育何乐可言?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它与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活”实在差之千里,为此,我们才提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这一理念。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摒弃课堂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个性、教材文本的差异、学生的自我感悟为出发点构建的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模式化的课堂容易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师生带上了众多枷锁,而要带着镣铐跳舞,实在不现实。其二,近十年来,社会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资讯时代已经到来,学生知识结构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他们迫切需要的是一种自由开放的课堂。其三,一批青年教师陆续走上讲台,他们思想较为开放,教学思维灵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这样一批教师给我们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其四,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各地所用语文教材除必修教材外,尚有相应读本及选修教材,有的学校还自编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级教材的延续供同学们选读,面对众多教材中文体相异的课文,统一用某种模式教学而不知变通,富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语文课堂将情何以堪?
如何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呢?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学校领导层要宽容地科学地对待语文教学,不要用理科教学思维审视语文课堂,不硬性规定语文课一定要用哪种模式上,不要凭借某一时间段内教学成绩来评判课堂的好坏。
二.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能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散文教学,要以鉴赏语言为目标,以诵读体悟为方法;小说教学,可以以人物形象分析为重点;戏剧教学,要能在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等。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教案,要做到灵活机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作文课等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完成课堂教学。教师要钻研学生需要什么,哪些知识不必赘述,哪些要重点突破,分析不同的班情,适时变动教学流程。当然,有些很有学识的老师对某些课文内容把握很准确,知识面也非常广泛,他会采取一讲到底的授课方法,对此,我们也应大胆肯定。
三.鼓励学生自主钻研,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有些文章学生一看就懂,不必深讲,有些较难的课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在课堂展开一些学术讨论,学生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必然需要他对文本非常熟悉。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才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还应注意学生阅读的广度,开设阅读课,让同学们自由阅读,做好笔记,写好心得,每隔一段时间,互相交流,这种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法,与前面的举一反三恰恰相反,我们给它命名为“举三反一”,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来自源源不断的感悟,而感悟力的提高需要众多的知识积淀,有限的几节课,可能带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理性认识,我们放手让学生阅读,是在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感性的“三”才会带来理性的“一”。
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需要长期的实践,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努力、积极实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机械生硬而充满活力时,语文课的春天才真正到来。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立项号:D/2011/02/433.)
顾毅,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