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业高管的办学智慧
2013-04-29南丽李汉东李文龙
南丽 李汉东 李文龙
从企业高管到一校之长,李凤伟随时刷新自己,在不同角色之间成功转换。她已功成名就,但仍然兢兢业业,情系华盛,投身教育,振兴民族,报效国家。面对“外行领导内行”的质疑,她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事实能够说明一切。
1991年,华盛实验学校只有85名学生,13名教师;而今,这所学校吸引了三千余名学生,发展为集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于一体的省级规范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续12年在全区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来,李凤伟不仅亲历亲为了华盛江泉集团跻身“全国五百强”企业的创业过程,而且亲手缔造了华盛教育走向辉煌的历史。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来到临沂华盛实验学校寻找答案。
“丹唇未启笑先闻”,如果不是旁人介绍,我们很难将眼前这位笑容可掬的邻家大姐与“高管”和“校长”头衔联系在一起。就是她,把企业管理的智慧与学校管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校跨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每一天都向成功迈进
谈起学校的发展,李凤伟说道:“首先要感谢我们华盛江泉集团的董事长王廷江,他虽然没上过学,可眼光非常超前,对教育舍得花钱,在我们公司创办之初,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仍决心投巨资创办了这所学校,解决了当地群众和职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二十多年过去了,针对整个教育的发展状况,李校长有着自己的认识,她觉得现在的教育并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看问题也没那么长远。在此期间,她一直有个朴素的办学理想,就是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起点高、眼界广的“大气”之才。
李校长说,育人工作,首先是精神层面上的引领,其次才是技术层面的雕琢。
精神层面就要说到学校的核心理念—“远博”,即境界高远、内涵广博,这一理念为师生描绘出一个“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精神奋斗目标,是对“全面发展、全面优质、追求发展、追求卓越”办学宗旨的提炼。
另外,校园环境对育人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华盛实验学校因地制宜,整体呈现出“一校三部”的建筑格局。清华楼、哈佛楼、北大楼三足鼎立,成“品”字形排列。幼教部以童话王国的鲜明色调让人顾盼流离;清华楼宛如长城城堡,典雅中投射出稳重;哈佛楼是实验楼,顶部蓝天白云,支柱红漆雕琢,一拱双肩挑起南北,犹如“博士”顶戴;北大楼中西结合,既有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敛的包容之美,又渗透了开放典雅的西方文化元素,成为学校建筑格局的核心。三座建筑皆以名校称之,意在激励学子立志读书,步入名校深造。用家长的话说,“华盛的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名校读书”。
校园绿地面积占据校园的70%以上,两条十字主道,高大香樟林立两旁,其余道路皆依绿化地势铺设;桂花园、石榴丛、杏林等花木掩映在高低起伏的土丘中,进一步彰显校园幽雅宁静氛围;碧草蓝天,假山迭起,知恩泉水汩汩,紫藤长廊飘逸,草地小径通幽,林下书声琅琅,构成了立体绿化格局。
在技术层面的雕琢上,则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感恩”是学生的必修科目。然而,做人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全体师生铭记着“每一天我都向成功迈进”的校训,教师遵从“责任、修养、求真、务实”的校风,秉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踏实严谨”的教风,使育人工作摆脱浮躁,更加务实、高效。
高效管理,制度先行
真正高效的管理,必然要靠健全的制度来运行。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李凤伟深知“制度带动一大片”,而制度应该是群体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才能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类代表参与修缮学校制度,使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与教育规律更好地融合,使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得到沉淀与更新。
为了激发教师群体的工作热情,使其获得归属感、幸福感,学校把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明确写入了制度,用制度的形式把教师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使刚性的规章制度有了人性的温度,让全体教职员工也能分享到学校发展带来的“回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李校长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融合企业管理的元素,提出了用于指导团队建设的“四识、六力”管理理论,“四识”即学识、见识、胆识、远识,“六力”即源动力、规划力、感召力、执行力、共识力、管控力,以此推动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进而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由此,学校呈现出管理高效、内部和谐、效能卓越的状态。
教师发展,教改推进
“任何名校的奇迹都是教师创造的,但这样的奇迹不会属于急功近利、死拼硬干的教师,而是归功于充满活力、不断反思、不断优化,又永不定型的教师群体,只有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健康发展。”李凤伟认为,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于是,学校大力实施“研教兼修”兴校策略,关注教研,聚焦课堂,构建知识树,编写衔接教材,开展各类课堂展示,撰写诊断反思、论文,引导教师不断进行理论提升,进一步完善了“新理念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而在“双线”教改中,学校创造性地以学段衔接为“纵线”,以学科融合为“横线”,整合各学科、各学段的教育资源,打破学段割裂、学科孤立、衔接不畅带来的教育瓶颈,实现幼、小、初“三段一体”的教育连续性。通过“双线”教改,学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找准了师生成长的切入点,不仅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形成了“双线推进、三段一体、无缝对接、整体发展”的教育教学格局。
成其所成,能其所能
在李凤伟看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获取他以后走上社会后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施展的才能。所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兴趣、爱好,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其所成,能其所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她提出“全面发展、全面优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面手”。
学校除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及设施外,还非常注重特色班教师的培训。在音乐方面开设了笛子、葫芦丝、声乐、管乐、钢琴、舞蹈等特色班,在体育方面开设了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特色班,在美术方面开设了国画、书法等特色班。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潜能皆得到开发,同时具备优于同龄人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特长,将来到更高学段直至到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李校长认为,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过程和细节中得到感化。如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学校摒弃说教的方式,转而以《学生手册》知识竞答、《做一名合格的学生》演讲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竞赛中自主学习,把枯燥乏味的条文蕴含于富有挑战的竞答与演讲中,体验性更强,参与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在德育活动中,学校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每一处能够触及孩子心灵的细节都作了艺术化的处理,并将活动育人的效果延续。如“感恩励志”演讲活动,学校精心设计了三处家长、学生、老师互动的环节。感恩体验之后,学校组织撰写感悟、观后感,开展师生感恩演讲等后继“组合拳”。
每逢毕业,李校长都要给毕业班的学生送去糖果,寓意未来生活甜蜜,人生完美,寄托了学校对学子的关怀、包容和祝福,还为学生点播歌曲《祝你一路顺风》《一起走过的日子》《同桌的你》《朋友》《二十年后再相会》等。中考前夕,学生们都会给母校留言,把自己在母校的经历诉诸笔端,这些留言珍藏在学校档案室,若干年后,学生们再回到母校,可以重温留言,回味当年的校园生活。毕业离校时,学生们一如既往,打扫卫生,关闭门窗,轻轻松松而来,平平淡淡离去,留下了铭刻于心的“毕业文化”。
孩子入学,家长入校
学校筹建初期,李凤伟就提出:“孩子入学,家长就应入校。”在90年代初期的乡镇,这无疑是比较大胆的设想。学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据此确定教学内容,编纂出适用于家长的校本教材。学校还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教育资源,让有代表性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让家庭教育成为优质教育的有效补充。
目前,华盛家长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2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0人,市级、区级家庭教育讲师10人。多年来,学校组织大型家长教育集会60余场,家长会200余次,培训家长万余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反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源保障。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李凤伟校长跨界从教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一所学校的成功都有其渊源和根据。我们寻找其根源,不是为了移植,而是为了给以启迪。
责任编辑/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