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与教书

2013-04-29刘敬华

中国德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名篇苏霍姆著作

刘敬华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很赞同,一本经典在手,确有与大师会晤之感。所以,我喜欢读书。

五年前的我,读书全凭个人喜好。每逢闲暇,随手捻起或《美文》,或《人民文学》,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细细品读。不一会儿,整个人就完全陷入文章构筑的意境中,随着主人公的经历或忧郁或快乐,或惬意或悲愤。我虽是一名教师,但一直排斥教育类刊物,总认为那是纯粹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没有流动的文笔,不可与散文小说等同日而语。

然而,没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的教学是苍白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只是凭着个人的经验和常规机械地操作,如同赛车只在指定的轨道内滑行,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学生违纪,轻则置之不理,重则恼羞成怒,唯恨其“朽木不可雕也”,批评,通报,责其作出深刻检查,学生也能乖乖臣服。于是不再看到学生违纪的身影,但学生的心灵是否丰盈,个性是否飞扬,人格是否健全,都不在我的视野之内。我所要的就是整齐划一的秩序,一呼百应的团队。课堂上,我对新课程理念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什么新课改,万变不离其宗,落脚点最终还是教学质量,所以我一直按照自己固有的风格上课。每次期末,班级评价照样遥遥领先,教学成绩照样名列前茅。作为领导眼中的“优秀教师”,学生眼中的“优秀班主任”,我的心里却一直觉得有点别扭,好像自己在教育生涯中缺少了什么。

恰逢这一时期,学校开展了“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著作,每学年订一本教育刊物”的活动。教育著作由教师自己选择,学校出钱。面对琳琅满目、百花齐放的众多教育专著,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手选了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当时心里想着,只不过为书架增添了一本装饰物而已。关于刊物,要教师自己掏钱订阅,虽然心有不甘,但看到其他教师纷纷行动,自己也无奈地订了一份《教师博览》。接下来的日子里,《陶行知教育名篇》虽然摆在案头,但我一直懒得动它,不久上面就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一天,学校组织教师撰写《观教育名篇读后感》。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我只能一目十行,匆匆阅读,然后潦草成文,上交完事。但就是这次的匆匆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改变了我的阅读史。陶行知构建的教育生活如同一股清新的风迎面扑来,让我始料未及。原来教育著作不是自己原以为的那样空洞,而是如此浅白晓畅,富有智慧。我如饥似渴地扑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上,认真研读,细细品味。虽然当时的教育生活距离现在已有六七十年,但陶行知的一些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教育措施,好像就是针对现存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生活即教育》《每天四问》《教学合一》《读书与用书》等篇章,好像都是专门为我而写。我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兴奋和悸动,好像找到了在教育生活中一直苦苦追寻的、自己所缺失的东西。

阅读教育著作的“闸门”一打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接下来,我阅读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刘铁芳主编的《回到原点:时代冲突的教育理念》等。《人民教育》《山东教育》《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报刊也成为了我那些日子阅读的重点。我发现,在很多文章中,无论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教师,还是声名远扬的教育大家,都非常推崇一个人,他就是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依稀记得在十年前,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教育局曾为每位教师下发过他的两本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帕夫雷什中学》。可惜当时自己连翻都未翻,就扔进了书橱。看到很多人对这两本书推崇之至,也激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回到家后,我急忙打开自己的书橱,翻箱倒柜,东找西寻,但就是不见它们的踪影。妻子回到家中,看到我满脸灰尘、垂头丧气的模样,既好气又好笑。得知我的意图后,她温和地告诉我:“因为你从不看教育类的书,为了节约空间,那些书早就让我卖了。”妻子说得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我虽然心痛万分,但已无力回天,只能扼腕叹息,连说数声“可惜”。

越是失去的东西越是感觉珍贵,无奈之下,只好找同事借阅。但一连问了数个同事,他们那两本书的命运竟与我的大体相似。但我依然没有气馁,继续苦苦追寻,终于在一个爱书如命的老教师那儿寻到。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使我从此不再把教师当做一项职业,而是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特别是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对我的灵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是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全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他都烂熟于胸;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他都了如指掌。读完此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如同经历了一场洗礼,整个人也变得厚重和温情。

接下来,我又马不停蹄地阅读了叶澜、肖川、陶继新、钱理群、吴非、李镇西、窦桂梅、朱永新等教育“大家”的文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看到学生违纪,立刻气愤至极,轻则呵斥,重则咆哮;但现在看到类似现象,内心非常平和,因为自己知道学生是在不断违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所以能够温和面对,轻声细语,慢慢引导,不成想,竟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课堂上,我也成为了新课改的强力推行者,尊重每个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追求生命课堂。我不再一味强调应试,而是以内隐的、和缓的、期待的方式,引导学生舒展思维,成熟思想。教育著作读得越多,越发现教育的本质就是爱。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经常有教师问我:“你以前急躁易怒、不近人情,现在却平和通融、富有魅力,为何变化如此之大?”我微微一笑,想起了一句古语:“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想,这就是每日读书的妙处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程 曦

猜你喜欢

名篇苏霍姆著作
千古名篇有矛盾?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