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模联主新闻中心
2013-04-29徐佳倩
徐佳倩
2009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首次设置了主新闻中心,进入这个中心的同学要代表世界知名通讯社的新闻媒体记者,负责报道各个会场中的大事要闻,并通过日报和新闻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以加强各会场之间的信息流动,推动会议的进程。我有幸成为2011年大会中主新闻中心的一员,也因此邂逅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四天三夜和那群点燃我斗志的战友们。
小小“记者”,独当一面
说到模联,一群穿着正装、意气风发的高中生让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比较“成熟”,我也很乐意用这个词来概括这次参会经历对我的影响。而我选择主新闻中心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国家的外交官屈指可数,想要坐上这把交椅可不那么简单,而一个国家的记者数不胜数,会议中对于记者这一身份的模拟相较于外交官就更为真实,这也应该是我们渴望在模联中寻求模拟一种“最真实、成熟的职业人工作状态”的最佳途径。
应对突发状况是记者的家常便饭,也是我们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会议第二天,我便接到了主席交代的一个临时任务,对2010年大会秘书长、2011年大会秘书长和学术总监做一个专访,准备时间一个半小时。
专访我是做过,但是准备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专访我还是第一次做。加之对模联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涉猎尚浅,采访稿让我一时不知如何下笔。在我把初稿交给主席审查时,她启发我如何去设置和修改一些提问。她作为一个北大模联人,提问视角自然与我有所不同,而她身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问题上也能点拨我一二。这是主席团在专业上对于记者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充当了我们这帮对新闻感兴趣的高中生的专业辅导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离约定的采访时间也越来越近,我开始体会到“时间就是记者的生命”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这也是我在平时接触的校园传媒中不能得到的最真实的记者生活体验。
采访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几位学长没有一点架子,十分耐心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也着实让我过了把独当一面的“记者”瘾。时隔多年,我也会偶尔把这期专访视频翻出来回味一番,仔细地去揣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否有不妥、怎样表达更好,去思考学长们的回答还有哪些引人深思的内容。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临时任务是整个会议中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这次36小时未合眼后进行的对话,不仅是检验我耐力的一块试金石,更是教会我用记者的头脑去更成熟地思考的一块路基石。它让我有了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理想,有了理想,我便勇敢前行。
苦中作乐,别有一番滋味
开模联大会的同学都知道,熬夜是必不可少的。代表们兴许熬到两三点钟就收场了,而对于需要将新鲜出炉的报纸和视频在第一时间送到大家面前的记者们,一两个小时的休息都觉得奢侈。连着两个通宵都是在房间的地板和沙发上度过的,我们都不禁感慨:“早知道不订酒店了,还能省点儿房费。”
由于视频素材多而繁杂,后期制作一般要在会议结束后回酒店才能进行,而因为设备等的限制,这一做就是一通宵。在我们感到实在困得不行的时候,有一个独家解乏秘方—唱歌,而且唱的都是神曲级别的,比如摇滚版《国际歌》《爱情买卖》等。音乐一起,房间里便弥漫着令人兴奋的因子,我们也随着音乐摇头摆尾起来,边哼着歌边继续剪辑视频,让这漫漫长夜显得不再那样难熬。
如果说时间的流逝是一种困境的话,那这样的苦中作乐无形中为我们的“战斗”提供了许多的正能量。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没有一个人因为这样繁杂的工作有过一句怨言,我想正是这些正能量鼓舞着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我们无法逃避的困难,进而塑造了我们这个充满战斗力的团队。
一个完美的搭档胜过一个完美的自己
主新闻中心是没有所谓的会议进程的,因而它自由的氛围催生出了一个活泼团结的团队。没有代表们之间的剑拔弩张,只有记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主新闻中心的所有文字记者按所在委员会分到了10个小组,而我所在的视频组则相对独立,需要以视频的形式报道所有委员会的新闻。说来也巧,我们组的5个成员全部都是高二年级的理科生,尽管来自天南海北,但相似的思维方式、经历和年龄让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又多了几分。无论是在会前的网络会议,还是会期的实地演练,大家的想法都会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这也让我们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做视频的大多都是设备控,马越拿出无线路由器给大家上网,嘉威贡献了各路软件安装光盘,冠杰的小三脚架非常好使……这一件件法宝,给工作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最让我感动也是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开幕式上的一件事。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在开幕式结束后立马冲到后台,对两位重要的嘉宾进行简短的采访。由于时间有限,我把手中的相机交给另一位同学,并没有做任何交代,而他拿起相机“咔咔”地拍下了许多我们进行采访时的珍贵照片。在后期制作中,我们发现这几张照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来说也是很宝贵的留念。现在回想起来,是他真正懂得我们这个团队需要什么,便当机立断地做了,这也得益于我们会前良好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试想想,即便我们自己再完美,又怎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给自己拍下一张照片呢?我们的采访水平再高超,又怎能在采访时为自己掌镜呢?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完美搭档胜过一个完美的自己的原因。
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团队中,也体现在团队之间。为了解决出镜记者不足的问题,我们视频组提出如果文字记者所在的委员会出现了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马上联系视频记者前往拍摄,同时可以准备出镜采访。通过这种方式,既让视频组和文字组能联系得更紧密,又使每天在电脑前敲敲打打的文字记者也得到了在摄像机前锻炼的机会。当天截稿时我们收到了好几份采访视频,虽然有的视频在拍摄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对于这些几乎没有镜头前工作经验的文字记者们已经是很勇敢的尝试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提出的创意能够让大家在会议期间有了不一样的尝试和经历。我想,这也是我们贡献给这个团队和所有记者们无形的一笔财富吧。
在我的设想中,很多年后的主新闻中心,或许不再是仅仅只有纸媒和视频的一个小小的模拟新闻中心,而是由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集合于一体的全媒体。相信那个时候记者之间的合作会更多,在几天的模拟体验中收获也会更大。
几年后的今天,再让我回忆这段经历,有些细节已经记得不那样真切了。然而,这次大会对于我成长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三天里只睡了4小时的生活,让我学会如何在重压下调整自己的心态、高效地完成任务。担任视频组协调者的经历,让我学会在最短时间内凝聚一个原本不熟悉的团队,学生领袖的风范悄然萌生。而于整个大会而言,斡旋于各个会场之间传递着各种模拟国际事务的信息,让我明白自己在大会中承担的纽带责任。
推而广之,在整个大社会中我们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个节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然深深地扎根心底。我会永远记得,是模联让我体会到成熟、积极和合作的意义;也会永远记得,2011年3月初的北京,阳光很好,我们携手在燕园的林荫道下,笑得灿烂。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