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想秀》的德育意蕴
2013-04-29林红明
林红明
摘 要: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注重利用网络进行沟通,讲述普通民众的追梦故事,弘扬真善美,契合了职校生的成长需求,获得职校生的喜爱。借鉴《中国梦想秀》运作过程及成功经验,职校德育必须发挥文化正能量,抢占娱乐传媒高地,鼓励参与体验德育,更新榜样教育观念,发挥德育艺术魅力。
关 键 词:《中国梦想秀》;职校德育;学生心理
《中国梦想秀》这一电视节目讲述普通人的梦想,得到了广大职业学校学生的喜爱。“榨汁哥”“保洁叔”“最美司机”“凉皮哥”“豆芽哥”“水泥哥”及“小萝莉”等成为他们日常关注和谈论的焦点。《中国梦想秀》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
一、《中国梦想秀》契合了职校生的成长需要
(一)网络成为生活第二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对职校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低成本参与都非常符合职校生的心理特征。《中国梦想秀》在通过浙江卫视播出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每期播出后,很多追梦人就成了网络中被关注的焦点而一时走红。正是通过网络互动、短信互动等方式,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迅速关注追梦人,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救救“肝癌妹妹”,帮帮“粘宝宝”,网络凝聚仁爱而体现出惊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网络就没有《中国梦想秀》今天的火爆。互联网是职校生生活的第二空间,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
(二)偶像崇拜渐趋多元
偶像崇拜是个人对自己所喜爱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中国梦想秀》迎合了职校生诸多心理特征,其才树立了职校生心中一个个崇拜的对象。其一,《中国梦想秀》迎合了职校生自我同一感缺乏的心理,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那些自己所欣赏的公众人物,并模仿他们;其二,《中国梦想秀》迎合了职校生的补偿心理,他们以追逐偶像的方式来补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心愿,从而满足了他们宣泄、解脱、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其三,《中国梦想秀》迎合了职校生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心理,使他们的“成人感”进一步“发扬光大”。这说明,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职校生的偶像崇拜渐趋多元,科技明星、体育明星、娱乐明星、草根明星等正在进入职校生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他们的关注。
(三)向上向善心理倾向明显
职校生心理日渐成熟,追求正气、正义,向上向善心理倾向明显。对这种心理,需要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来加以引导。针对当前数字化媒介流行的趋势,适时制作符合年轻人心理和口味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化媒介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中国梦想秀》始终关注当下现实,输出正能量,让中职生体验感动和震撼,满足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价值判断能力日渐成熟
传媒呈现了丰富的素材,教育应把握机会,多鼓励及引导青少年讨论,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香港传媒教育工作者何惠仪表示,从接触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并非薄弱,而是由于学校或家长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讨论空间,使他们难以获得思考启发,亦不能学习到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调查发现职校生包括不少男生在观看《中国梦想秀》之“肝癌妹妹”时都为之洒泪,在观看“最美司机”时又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观看节目后,他们还在贴吧、QQ空间及微博表达自己的感想,与同学、网友讨论直至产生心灵上共鸣。《中国梦想秀》在培养职校生的是非判断力和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中国梦想秀》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梦想秀》席卷大江南北,也悄悄潜入职校校园。其运作过程及成功经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必须发挥文化正能量
《中国梦想秀》用淳朴、善良、仁爱、坚强、勇敢、乐观等精神感染观众。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陶燕说:“与一般的综艺节目不同,《中国梦想秀》并不满足于单一化的美的展示或浅层次的愉悦,而是让情感和理想交相辉映,引导人们去接近共同的价值核心,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一个时代能够创造梦想,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一种文化鼓励,这对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他们常常徘徊在现实与梦想无奈的挣扎中,极易为“三俗”文化所迷惑,陷入网吧、手机充斥的低俗文化枷锁中而不能自拔。
青年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亚文化,它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但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由于青年亚文化客观存在,围堵和限制都是不可取的,而应当加以引导,主动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新媒介领域,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化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制作出更多符合年轻人心理和口味的文化产品,释放出更多的道德正能量,去引领职校生精神文化的走向。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应当以《中国梦想秀》打造公益道德文化为榜样,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以帮助职校生健康成长。
(二)必须抢占娱乐传媒高地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优秀的电视节目,不管立意多高远,都必须辅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中国梦想秀》的一大特点就是“秀”,它通过浙江卫视播出,却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共同成就了《中国梦想秀》的火爆。
信息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微博、贴吧等已经成为职校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网络传媒对职校生的巨大影响力,德育工作就难以取得实效。只有全面审视现代科学技术给职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弥补传统德育方式的不足,职校德育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
职业学校应重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其一,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面对互联网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社会文化越来越深入的影响,职校德育工作必须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在这个新的坐标系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其二,建设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学校要因势利导创建学校校园网、校园QQ群、学校贴吧等,抢占德育阵地,并落实专人管理,让网络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其三,建立学生网络民主管理平台。学校要建立学生民主管理平台,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必须鼓励参与体验德育
《中国梦想秀》完成了从“明星主宰娱乐大众文化”到“精英实力创造大众文化”的转化。娱乐的主角由明星让位给普通民众,是一场典型的“大型无门槛追梦活动”。只要有梦想,人人均可报名参加,这自然激起了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中国梦想秀》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正如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蔚东评价说,《中国梦想秀》是以服务基层普通群众为宗旨,以传播公益文化为特色,是以一次高扬“走转改”精神的全新媒体实践。
《中国梦想秀》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有较强的参与性,且参与的追梦人都是草根平民。而当前我们职校德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于参与权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和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职校德育工作的困局,就必须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作全方位的努力,真正把职校生视为德育工作的主角,并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吸引和鼓励他们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借鉴《中国梦想秀》创办理念,要打破一本书、一支粉笔下的传统德育观念,让学生在展示、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体验德育。要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去审视和接纳学生的种种看来似乎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机会。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功能,突出合作性和真实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获得真知、体会成功,在实践中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变在说教德育中逃避为在体验德育中陶醉。
(四)必须更新榜样教育观念
《中国梦想秀》火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星圆梦大使的加盟。如果没有陈奕迅、李宇春等一线明星的参与,可能至今还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不知道《中国梦想秀》;如果没有周立波的参与,可能至今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还不了解《中国梦想秀》。明星偶像参与是《中国梦想秀》从火热走向火爆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岳晓东博士的研究成果表明,偶像和榜样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二者其实是一个蜿蜒的连续体,偶像有榜样的成分,榜样也有偶像的光彩。时代在变化,今天的职校生心目中的榜样已不是黄继光、焦裕禄,他们是在崇拜周杰伦、姚明等明星的日子中走过来的。而随着新明星和网络红人的出现,职校生的偶像又在不断增加和更新,今天他们可能更崇拜的是《中国梦想秀》中的“忧郁哥”“南非小贝”“小萝莉”。
职业学校应该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接受学生崇拜偶像的现实,引导他们从不同的偶像身上汲取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养分。要从学生的视野看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他们选择的偶像中选取榜样人物,分析他们的可取之处,进行教育。进行榜样教育,还应该注意其真实性和亲和力,并力求实现榜样和偶像的完美结合,使得榜样在借助偶像影响的条件下,产生超越自身影响力的教育效果。
(五)必须发挥德育艺术魅力
剖析《中国梦想秀》,对比当前职校德育,我们必须发挥德育艺术的巨大魅力。
其一,思想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兼容性造就了火热的《中国梦想秀》,艺术性成就了《中国梦想秀》。而改版后的《中国梦想秀》增加了节目的悬念性和圆梦人才艺的多样性,这又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如果职校德育能注重德育艺术性,倾力打造具有艺术魅力的德育课堂和德育活动,那么职校生就会激情迸发,追逐职业成功的梦想。
其二,《中国梦想秀》改版前众多明星加盟,追梦人与才艺明星同台歌舞带来了《中国梦想秀》的火热,改版后梦想大使周立波加盟,使《中国梦想秀》更火了。如果职校教师能提升自身才艺素养,让自己的才艺魅力深深吸引学生,这对提升职校德育实效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观众从对“最美司机”“神一样的胖子(王迪)”的肃然起敬到为“肝癌妹妹”“轮椅妹妹”的动容洒泪,感动艺术成就了《中国梦想秀》。有人说没有感动就没有艺术,在某个角度上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感动也就没有德育。如果职校德育课堂和德育活动都能让职校生处处感动,那么职校德育就真的落地生根了。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