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刘良勇
刘良勇
摘要:防范案件风险是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当前货币政策从紧,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利用票据或内外勾结作案,诈骗银行资金的案件不断出现,防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严格执行制度,提高防控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是防范案件风险的主要途径。从银行内部管理看,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应重点抓好以机制、联动、人员履职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银行;柜面;风险管理;思考
一、抓风险管理机制
稳健有效的基础是防控案件风险的一道坚实屏障。纵观近几年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管理不到位、履职不到位、监管缺失是形成案件的根本原因。应着眼于建立成熟完善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有效的考核激励约束制度,构筑立体的风险防控机制。目前,建设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了风险防控的系列机制,如稽核系统、柜面监测系统、现场非现场检查、操作风险控制评价等,但操作风险管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还不甚完善,完善操作考核激励制度势在必行。在机构考核方面,应将全面基础管理水平与关键风险控制能力考核相结合;在人员考核方面,应覆盖管理层、委派主管、前台柜员等各层级人员;在考核期限上,应长、中、短期相结合,形成环环相扣的链式管理。并以之为抓手,引导管理方向,约束管理行为,查找管理的缺失和不足,准确传导政策制度,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最基层的每个机构、每名操作柜员,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二、抓全行整体联动
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到位,都会出现案件风险,除造成资金损失、损害建设银行的社会形象外,还会牵扯上上下下的大量精力,影响业务发展。因此,防控案件风险,不是哪一个条线、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行的大事,从各级领导到每一个员工,都必须重视风险防范工作,结合本职岗位履职尽责。全行上下要达成共识,各条线部门齐抓共管,业务交叉部位风险管理无空白;职能部门严格执法,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落实追究到位;机构负责人保一方平安,委派主管和纪检监察特派员强化过程管理,共同为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抓管理人员履职
各级管理人员对防范风险工作重视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针尖大的窟窿能漏斗大的风,管理人员不尽职,操作层面可能就会无视制度的存在,从而引发案件风险。各级管理人员要把案件风险看作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警惕,处处小心,不以事小而疏忽,不因久安而懈怠。通过加强履职管理,提高履职质量,促进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各级行长、主管行长首先要履行自身职责,按规定频率和要求完成金库、重空库的检查任务,作出表率。其次,要抓好本行各级管理人员的履职,包括主管部门的履职、机构负责人的履职、委派主管的履职,并设立量化指标对其风险控制水平进行考核。通过前、中、后台管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使风险管理无缺漏、无盲点。
四、抓案件防控重点
案件防控工作点多面广,既涉及机构又涉及人员,既涉及前台又涉及后台,既涉及管理层又涉及操作层。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一)抓重点机构
防控案件风险,关键是抓短板。应根据操作风险控制评价结果,以及各级管理人员掌握的情况,重点关注四类机构:一是会计基础管理薄弱、风险控制能力差的机构;二是业务发展与基础管理水平不匹配的机构;三是高风险业务集中的机构;四是管理半径长的偏远机构。对重点机构,要重点进行帮扶,在管理资源上重点倾斜,逐个排除“地雷”、“炸弹”,对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机构,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激进措施进行干预,改变其落后局面,补足管理短板。
(二)抓关键风险点
关键风险点是案件多发区和重灾区,对其管理不到位,可能直接引发内部案件,或形成外部欺诈,给银行资金、银行信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加强事前防范,各行都应组织对关键风险点进行梳理,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严防死守,确保不出问题。重点关注以下12个关键风险点。
1.现金。尾箱、金库、上门收款业务直接接触现金和客户账,是内部作案频发部位。封箱锁库、调拨等操作不规范,岗位制约、轮换制度执行不到位,账务核对不及时,业务处理一手清,检查流于形式,都会直接导致案件发生。
2.柜员岗位权限和授权管理。重要岗位人员不按规定轮岗、不兼容岗位混岗操作、操作权限过大、业务授权流于形式,是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只有从源头上防范操作风险、确保柜员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防范“一手清”现象,才能有效控制案件发生。
3.重要空白凭证和会计印章。银行重要空白凭证、印章被盗用,或超范围使用,对外出具资金证明、伪造银行入账凭证、伪造存款凭证、结算票据等违法违规行为,都会给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在管理上,要做到“谁保管、谁使用、谁负责”,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4.柜面操作违规。柜面业务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和误操作,弱化了内部监督制衡机制,为案件和重大违规事件埋下了风险隐患。更严重的是,这种风险可以随着客户来账资金数额的增加而被放大。对违规操作行为要采取零容忍态度,严肃问责;对屡查屡犯,要加重处罚。同时加强员工岗位规范操作培训,特别是要研究制定提高新员工岗前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培养员工规范操作的习惯。
5.司法协助和挂失业务。最主要的风险是外部欺诈和纠纷。对外,要警惕犯罪分子使用伪造的证件,盗取、诈骗客户和银行资金。对内,要遵纪守法,不得协助转移客户资金;严密司法协助通知书回执回复,避免银行担责、垫款。同时还要防范内部员工通过挂失手段盗取客户资金。
6.单位和个人结算账户。结算账户是犯罪分子作案的重要载体,除结算账户相关资料的合规性外,还要规范管理与结算账户相关的协议、印鉴卡等,防止出现通过虚假资料、证件开立各类结算账户,盗换单位预留印鉴,从而形成盗取客户资金案件的风险。此外,还要防范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行为。
7.票据业务。票据业务风险最主要的是票据以及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要通过配备必要的鉴别仪器,提高柜员识假反假能力,防范克隆票据、变造票据、假票据给企业和银行造成的巨大资金风险。
8.内部账户。内部账户种类繁多,发生业务频繁,如缺乏监督清理机制,发生利用内部账违规垫付资金、盗取资金案件,因其隐蔽性较强,不能及时发现。对此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内部审核和监管,严格签字授权制度,专人核对,重点检查。
9.代办、自办业务。这类问题已列入员工禁止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对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审计检查已发现个别员工利用本人或本人控制的银行账户进行代客户套现、代客理财、代发工资、过渡营销费用、虚增存款和库存现金、调剂库款等违规行为,潜在案件隐患极大。
10.代发工资业务。与业务相关的协议不健全,客户提供非加密数据(可被增、删、改),违规在网点安装批量代工客户端,违规代客户操作,都是引发内部道德风险和外部商业纠纷的风险点。
11.自助设备。自助设备作为柜面业务的主要分流工具,近年设备数量与业务量剧增,以自助设备为对象的案件也呈增长趋势,需引起高度警惕。对自助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需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严禁混岗操作,规范密码、钥匙的使用与保管,确保钱款安全。
12.后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机构号下挂靠部门多、业务员分属不同部门,因此在不相容岗位设置、柜员岗位权限、重要单证及印章、加强内部对账等方面要严格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核算中心作为头寸机构,具有资金出入量大、系统操作维护权限大的特点,必须严把审核关、操作关、授权关,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不出案件。
此外,新型结算产品、支付结算、开具资金证明、对账、外包等方面都存在案件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的风险产生,案件防控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