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又算什么
2013-04-29心世
心世
当代艺术生死颇有宇宙生死的吊诡感。
判其死刑者大多是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泛出的空洞感,念念不忘着当代艺术的母体本是西方,中国当代艺术只是舶来品罢了。大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即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色,也是表象,流于肤浅,缺乏深度,经不起推敲;单拿艺术的灵活性来说,就很难死去,它的本性就是新生体的绵延不绝,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会孕育这种新生体,结出的果都可能是艺术之果,只是受众接受度和承载力的问题,但这和生死有什么关系?
近日在深圳举办的《面对面———中荷肖像画及室内绘画展》,其策展人何凯思是一位荷兰收藏家,关注于荷兰和中国当代艺术。他选取中国的陈丹青、毛焰和荷兰的让·沃斯特、菲利普·阿克曼四位艺术家的111幅作品参展,呈现当代肖像画的面貌与特点。这十多年来,陈丹青参展并不多,这一次他拿出了22幅画作参展,称只是他这几年创作的1/5左右。现场展出陈丹青两类作品,一类是画书的,一类画春宫的。 因为这个画,陈丹青被媒体骂为“不要脸的人”。而陈丹青表示,“绘画真的是一个过去式的艺术种类,尽管欧美仍然有许多画家在画画,画画的面目也越来越多,但是真的变成一个边缘的个人的问题。”
陈丹青在2000年回国后针对美术教育频频发声质疑,引起众多关注和热议,所以近些年外界更倾向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而不是画家身份。现在他以画家身份举办讲座、画展,受到的关注也比一般画家广泛。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辨证看待:一方面陈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为维护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出一份力,陈自己也不例外,公知形象也就无法规避;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现阶段只是一个“学生”,在丰满自己的同时,需要这样的角色来促进和完善自己。现在“公知”和“正能量”大有烂俗之感,大家对“心灵鸡汤”式的说教心生厌恶,但是,世界的核心价值“真善美”却是永恒不变,“歪理邪说”即使乱人心,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也应具备择流而入的基本能力。缺乏思考的“墙头草”一茬接一茬,但是有影响力的大家哪个不是患有严重“偏执症”的疯子!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这几十年都在讨论绘画还在不在,边缘还是不边缘的问题,“身为绘画者,我觉得绘画在今天,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其实应该越来越回到个人的问题上,不要把它变成大面积的文化的事件来讨论。”引用陈丹青这句话来投射当代艺术也不过分 —— 身为当代艺术,它的表现形式也应是个人化的,春宫“图”是图还是“春”全凭自己消化,脸面在特定环境下也会忽隐忽现,它的边缘与否、生死与否岂能妄下结论。当代艺术走远了吗?好像没,我只是隐约听到有人在说:艺术是骂不死的,艺术只有被冷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