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卫生巾给一个女生带来的心理伤害
2013-04-29吴绍良
吴绍良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重;抗挫折
一、案例
那是我在原学校任高二年级英语教师的第一个学期,刚过完国庆节,全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十几位英语教师都在同一个办公室。一天上午下了第二节课后,学生们都还在教室做眼保健操,教师们陆陆续续回到了办公室。突然,一个女生急急忙忙地跑进来,对一位四十多岁的陆姓女教师说:“老师,你有没有卫生巾,给我一个。”陆姓教师厉声喝道:“回家问你妈妈要去!”那女生愣了一下,转身跑了出去。办公室的男女教师们都转过脸来,稍过片刻有人问怎么回事,有人说刚才那个女孩出去时哭了,也有人开始安慰那位还在生气的陆姓教师。言语中,好像她说学生向她借或要卫生巾是不尊重她,给她难堪。不过大家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各干各的工作。我们都以为这件事结束了,但直到高二快结束时,那个女孩和她的父母反复找学校要求换班时我们才知道后来还有余波。
那个女孩自从那天跑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进过英语办公室。那位陆姓教师自从那天起再也没有在课堂上提问过那个女生,而且每每目光含刀。而那女孩呢,自从那天起也再没有举过手,且英语课上总是低头听课,不久英语成绩一落千丈。那名女生当年落榜,后来在他校复读,结果不得而知。而那位陆姓教师,在师生和那女生家长的诘难下,在与校领导的“谈话”后,也调往他校任教去了。
二、分析
我们先分析一下那位陆姓教师的行为。她对于学生向她借卫生巾一事的反应实在太过敏感和过激,她曲解了师生相互尊重的范围和内涵。以我看来,在那种突发和无准备的情况下那位女生向自己的女性教师借卫生巾,恰恰证明了学生对她的信任,甚至在她身上寄托着对妈妈一般的情感和信任,如此才向她寻求类似帮助。
什么是尊重?尊重就是对求助者的人格、权益和价值观等予以接纳、关注和爱护。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彼此平等、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以真诚为基础。
由此可见,那位陆姓教师没有真正领悟尊重的真谛与内涵,所以她才对那位女生作出了不恰当、不正确的过激反应,无意中造成了严重的师源性伤害。
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温暖的职业性体现到处都有,而按情理来说,那位女生当时的求助是一次绝佳的教师体现其对学生的关爱的机会。她之所以错过了这次机会,是因为她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尊重的含义,忽视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和通情达理,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所以她没有作出适当、正确的反应,进而没有能够澄清问题然后给与帮助。若那位陆姓教师学习了“维护师生心理健康”这一课程,她肯定会为她当初的行为后悔不迭。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那位女生的行为。
她在突发情况(来了例假,没有准备卫生巾)下向自己的同性教师寻求帮助是没有错误的,但当教师曲解或误解了这个行为后,她应该找机会向老师解释或进一步沟通以消除误会。但遗憾的是她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认为“老师发火了,肯定是自己错了”,上课也不敢抬头正视教师了,又认为其他同学,特别是男同学们都知道了,他们都由卫生巾又联想到什么隐私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变得越发沉默寡言,越发离群独索。
对于那名女孩来说,也许是由于她儿时的生长环境造成了她的生理自我或社会自我发展畸形,不但缺乏她那个年龄应有的个人认知调节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也没有具备应对挫折的基本心理防御机制。在教师对她产生误解之后,她没有积极地去沟通或解释,而是采取“文饰和抵消”等消极方式来逃避。
三、结论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本来就有义务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但那位陆姓教师由于曲解了尊重的含义,缺乏师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维护知识,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找那位女生主动谈话沟通,履行教师的义务,反而在实际的课堂互动中又进一步伤害了那位女生。也许,那位陆姓教师本身有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和职业倦怠?或许她当时的心境低落,或许家庭关系、学校同伴关系出现冲突、紧张等而偶然致此?但无论何种原因,作为教书育人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责任人——教师,都不应该伤害到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的中小学生。陆姓教师应该尽快补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课,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而那位女生,也应好好地检讨自己应对心理危机的行为方式,坚强起来,学会在挫折和误会中与他人沟通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否则,等将来自己踏入社会,面对更加复杂的成人团体和社会竞争之后将会形成自卑、退缩的负面性格,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环境。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常常会遇到诸如考试作弊、成绩评定、语言暴力、惩罚适度等方面的问题,若掌握不好,很容易发生类似陆姓教师及那位女生的状况,故我们应时刻引以为戒。
(作者单位:上海市莘庄中学,上海,201199)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