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可借鉴的危机启示:19世纪欧洲金融危机研究

2013-04-29胡艳艳胡孝东

北方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投机金融危机启示

胡艳艳 胡孝东

摘 要:19世纪因生产过剩和投机过度而引发整个欧洲的金融危机,对其金融及经济的发展产生冲击,由此造成的影响也危及到了世界每个角落。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回顾了19世纪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始末,讲述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当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机制,并就中国的情况提出建议和可借鉴性改善。

关键词:金融危机 滥设企业 投机 启示

一、引言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已经出现,那时的危机仅仅是一种局部性、地方性的危机,因为各国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联动经济;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依靠英国的工商业垄断地位,依靠掠夺殖民地和肆意,剥削英国无产阶级,获得了巨额利润,也积累了大量货币,由此引发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大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刺激对国外市场原料产地的需求,因此,欧洲整个经济相互联动,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各个国家相互之间都有着经济联系。19世纪欧洲金融危机具有代表性意义,首先因为它是由生产普遍过剩,投机过度引起;其次就是涉及几乎整个欧洲,范围广,之后周期性表现得比较明显。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产生和金融风险密切相关,当金融风险日益集中后,受某些特定的因素诱发,导致金融风险大规模爆发,货币信用领域的支付链条中某个环节断裂,人们对某些资产价值失去信心,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剧烈震动,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表现都很剧烈:持续快速的货币贬值、挤兑银行存款、强制清理旧债、金融机构连锁倒闭、股市崩盘、货币量严重缺乏、借贷资金枯竭、市场利率上升、汇率下降等。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给一个地区或国家带来极大的恐慌,从而对其政治经济产生全面的影响。

中国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盲目投资、证券市场投机等一系列金融、经济领域的问题。本文通过对19世纪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研究,突出防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分析并探索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发生机制、发生原因,最终提出对当前中国经济及金融发展的启示。

本文首先论述19世纪中典型的两场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其次研究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第三分析并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最后是结论部分。

二、19世纪欧洲金融危机研究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促使欧洲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白银的大量流入促使大生产时代的来临。英国资产阶级依靠英国的工商业垄断地位,依靠掠夺殖民地和肆意剥削英国无产阶级,获得了巨额利润,也积累了大量货币;此外,资产阶级也靠战争和筹措战费的公债以及从人民身上榨取来支付军费的捐税发了财,这一切使货币资本增加起来,并开始寻找有力的投资场所。第二,金融体系的发展。自工业革命后,英国在19世纪逐渐发展为全球的生产贸易中心,其金融网逐渐成型,金融交易日益活跃,遍布世界。第三,信用系统的发展。那个时期,享有银行券发行权的地方银行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借贷资本的供应。第四,投机狂潮的出现。货币资本充斥,促进了工业建设,刺激了滥设企业和投机活动,投机不仅限于有价证券,而且还扩展到商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引起了进口的大量增加。

(二)危机发展过程及后果

1.1866年的金融危机

1863-1867年期间,英国出现了几千家股份公司,大量的名义资本扩大了铁路建设和工业建设,筹资融资使得大批新股份银行,特别是金融公司成立。法国的创业之风也盛行起来,成立了许多股份公司,并出现几次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潮和证券投机狂。德国在这一时期信用大规模膨胀起来,各发行银行的贴现和放款业务规模剧增。美国军事订货、新型生产部门的发展,扩大了创业活动和证券投机的规模。

1866年5月,伦敦交易所爆发了恐慌,货币危机达到最尖锐的地步;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在上升到一年前的2倍;破产事件不断增多。同年5月11日,这个以“不祥的星期五”之名载入危机史册的一天终于爆发了恐慌。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信誉扫地,股票被抛售,价格下跌,股市面临崩盘。尽管中央银行进行救助,但也不能力挽狂澜。

1863-1868年间,法国巴黎交易所的股票行情指数从85下降到65,据1867年初报纸估计,法国人因各家与动产信用公司有牵连的公司股票叠加而遭到的损失达60亿法郎之巨。动产信用公司股票行市一落千丈:1866年1月为877法郎,而1867年最后几个月竟惨跌至134法郎。1867年10月,这家堪与法兰西银行相匹敌,在欧洲各国经营庞大业务而且抗住了1857年危机严重打击的特大银行,终于被迫停止了支付,巴黎交易所陷入恐慌。德国在这一时期股票行市指数由54降为48,普鲁士银行的贴现率,在1875年2月曾为4%。

2.1873年的金融危机

19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英法美德奥匈俄等国的铁路和重工业大量建设,使得可以大量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股份公司出现,在新组建的股份公司中,信贷机构占着显著地地位。

滥设企业热潮,又一次以柏林为其策源地。巨额战争赔款的压力下,滥设企业的活动盛行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上过去年代里流出国外的一部分德国资本的返回,都冲向交易所。投机的狂热,极度地加强了作为大规模铁路及工业建设的自然结果的金融市场的紧张状态。数额日益增加的有价证券交易和投机活动的垫付款,吞噬了巨量的资本,把信贷机构的资金从对商业和工业的投资中吸引出来。

风暴开始于维也纳。在维也纳交易所中,1873年5月9日一天之内,股票贬值了几亿。几天当中,300家银行破产了,信用瘫痪了,交易只以现金进行,破产的自杀风在全国流行开了。在维也纳交易所开盘的各种有价证券按行情计算的价值,在1873年4-10月里减少了13.69亿盾。1873年在维也纳交易所中开盘交易股票的股份公司,被调查了294家,其中135家已宣告清理,每两家公司中就有一家破产。

高涨阶段的企业滥设,大量资本积累,过度企业活动,并通过信用膨胀扩大了基本建设,加速了生产设备的增长,使生产设备同市场容量更加不相适应;投机活动使得商品在价值下降,销售困难的情况下物价反而居高,信用膨胀暂时掩盖了生产日益过剩的现实,这就是危机发生的过程。

三、19世纪欧洲金融危机机制和原因分析

(一) 基于金融危机模型分析危机机制

宏观经济体制受到某种冲击(海曼·明斯基称之为“错位”),这种冲击改变了金融市场对某些投资获利能力的预期。新的获利机会一出现,人们就纷纷加以利用。对每个人来说,这种转向也许是合理的,但是也可能是人们对新的机会的整体反应过分的情况。在进行新的投资过程中,信贷增加了,对商业刺激也跟着增加,从而形成一条相互加速的链条。当这两者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错位”的情况,这种错位会导致商业欣快症,导致投机,从而导致更广泛、深入地刺激信贷膨胀。

当欣快症和投机活动由一个对象波及另一个,由一地波及他地时,货币体系受冲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1847年铁路利润丰厚,原因是人们在1846年小麦受灾和土豆减产的偶然条件下哄抬小麦价格引起。人、商品与全国市场相互作用,助长投机,使之越来越远离起初价格。

(二)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19世纪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经过研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生产过剩。19世纪60年代,货币资本的充足,投资场所的不断膨胀,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建设,刺激了各种企业、创业活动与投机活动的泛滥,也促进了资本输出。资金被用来大搞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贸易放款,将整个世界的经济都联系起来。滥设企业在当时已达到极大的规模,有名无实的铁路公司为其代表。当生产已经过剩但还未被发现的时候,原料合成品价格猛涨,即使工业已经面临减产的时期,高价还在刺激着原料的进口;生产过剩导致投机活动的膨胀并推进金融市场的恐慌;偿还债务出现问题后,紧接着牵连到整个金融市场及国际市场,危机由此蔓延。

2.盲目投资。自1825年英国人铺设第一条铁路开始,“铁路狂热”的年代在英国持续了20年。19世纪40年投资铁路的热潮再度掀起,这次发展促成了铁路建设狂热。从1843年算起,到1850年,英国下院通过了600多项铁路法案;花在建铁路上的钱达到1.09亿英镑,1847年一年全民总收入的7%,国内总投资的20%都流向了铁路业的新建项目。全国进入一种盲目投资和投机状态,几乎每个家庭都将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的建设债券。行市下落之后股票发放量仍持续上升,直到催缴股款时,认股者无力如期偿付,恐慌因此而出现。到1866年,铁路公司通过股份公司筹集资本,加速并扩大了铁路建设和工业建设,股份公司和金融公司扩大了日益迫近的生产过剩和货币危机的程度。

3.战争爆发。这个时期,欧洲内部战争不断爆发,战争赔款更是数不胜数。其中,1871年,法国政府以黄金支付了法兰西-普鲁士战争赔款的1/10,市场对德国进行大量投机,并蔓延至奥地利。还有一些其他的冲击事件,包括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德国当局在收回金银币之前就错误的发行新币。由于德国获得的大量英镑战争赔款有可能兑换为黄金,从而威胁了英国经济的稳定。再加上危机中各国未能迅速地解决恐慌问题,造成全球型经济恐慌。

四、19世纪欧洲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19世纪金融危机的具体剖析,本文认为中国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关注并思考:

(一)加强宏观监管,防止投机行为

现阶段,国际金融形势不稳定,金融危机后的影响还依然存在,中国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经济金融监管体制,对金融市场和一切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以防止国内投机行为的发生和国际热钱的涌入。当投机性行为出现时,可通过采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资本管制政策等一系列反击政策,以保证宏观金融环境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二)发展证券投资,注意风险监督

当前证券投资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快速增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也迅速发展。这些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国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大。与直接投资相比,证券投资具有更大的流动性,无论是作为其基础的实体经济的波动,还是证券市场本身的原因,都可能通过市场的剧烈波动表现出来。这表明,对金融的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金融监管体系,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一点在我国制定金融开放政策时,尤其要加以注意。

(三)调节产能过剩,减少盲目投资

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投资方式和方向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利用政策合理解决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问题,如通过坚决淘汰和限制落后产能,严格执行产业市场准入标准等;另一方面需要公众更加谨慎选择投资,不要盲目跟风。

(四)正确利用外资,积极融入资本国际化流动

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是一种历史趋势,中国应积极融入到这股潮流中去,而不是回避。不仅如此,还应积极利用这股潮流为本国经济服务,正确利用外资,既不能过度依赖外资,也不能一味提防,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大力推进“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不失时机地推动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综合国力。我国在加强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五、结论

随着近几年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如何在逐渐开放和联系紧密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对19世纪欧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借鉴欧洲金融危机,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盲目投资,证券市场投机等一系列金融、经济领域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及金融发展提出相关启示。最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第一,产业发展应以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为主导;第二,尽快建立健全现代的金融体系,大力改善银行不良债务比例偏高的局面;第三,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第四,提高国民素质,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增强国民对于金融风险的承受力。

参考文献:

[1]韦伟.金融危机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韩文高.世纪末金融风暴[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5]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投机金融危机启示
对企业套期保值与投机的思考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