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猩红热的护理
2013-04-29邹金红郑爱华胡玉珍张旭
邹金红 郑爱华 胡玉珍 张旭
【摘要】 總结21例猩红热患儿的护理,重点是对发热进行有效的护理,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小儿;猩红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1-01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很急,临床以发热、咽峡炎、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充血性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为特征性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猩红热发热的特点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往往达39℃-40℃之间。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猩红热发热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它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从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在引起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又可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并发疹。因此,猩红热病程中发热的高低和发热的持续时间,与猩红热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情况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体温越高,发热时间越长,皮疹出现的越多。护士加强对患儿发热的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儿缩短病程,恢复健康。
我科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1例猩红热患儿,经临床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患儿11例,女患儿1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5岁。均起病较急,有头痛、咽痛,体温多在38℃-40℃之间。发病24小时内出现典型的皮疹,即在全身皮肤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数秒钟恢复,俗称“鸡皮疹”,分布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患儿手掌和足底亦可出现。2-4天消失,其中16例出现草莓舌,13例出现环口苍白圈及帕氏线,无并发症的发生。
2 发热的护理
为患儿营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室注意通风换气,每天地面喷洒消毒液,指导其卧床休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心肾负担,防止合并心肌炎、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适当物理降温,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止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3 皮肤护理
患儿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可用温水轻轻擦洗,不可抓挠。可用消毒剪刀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注意皮肤清洁,勤换衣裤,忌穿绒布类衣裤,以免加重痒感。疹退后,皮肤脱屑,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不可强行撕剥,以免引起感染。
4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的清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年龄稍大的宝宝,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最好用温盐水漱漱口。年龄小的宝宝,家长可以用镊子夹纱布或药棉蘸温盐水为其擦拭口腔。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5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并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给以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6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患儿有无浮肿,血尿,关节肿痛等。在病程中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中耳炎、支气管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以相应的诊治。
7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加之患病后,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缺乏,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向其家属讲解猩红热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并给予正确的卫生指导,减轻其恐惧心理,同时在生活上、情感上给予关心,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治愈。
8 护理体会
猩红热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主要病变是感染、中毒、变态反应3种病变的综合。如治疗不当,护理不周,可引起关节炎、心肌炎、肾炎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帮助患儿和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帮助患儿减轻痛苦,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