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融资风险应对策略研究

2013-04-29罗雨薇

金融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公办学费民办高校

罗雨薇

一、引言

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公办教育已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民办高校有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上年增加18所;招生146.74万人,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55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36所,各类注册学生92.18万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办高校虽然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整体上却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不大,数量不够,教育质量不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阻碍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太单一,只靠学费收入作为办学的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民办高校的办学要求。进入21世纪后,许多民办高校开始拓宽融资渠道,希望改变过去仅仅依靠学费办学的现状。

二、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及现状分析

(一)民办高校主要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以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社会投资为主,而发行教育股票、教育债券以及政府补助几乎没有。我国民办高校大多走以学养学的办学道路,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拓宽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确保民办高校能够实现正常的资金周转是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发展的重中之重。

1.学费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贷款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上各种信贷机构的出现,使得民办融资渠道开始拓宽,然而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大部分民办高校依然还处在依靠学费收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2007年,《中国民办高校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是公办高校的2倍左右,学费收入在其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但学费收入与生源挂钩,一旦出现生源不足,民办高校就会陷入财务吃紧的窘境。

2.银行贷款

近几年来,许多民办高校开始拓宽融资渠道。其中,向银行贷款的额度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民办高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也改善了银行的贷款结构。据不完全的统计,江西省南昌市截止2006年9月30日,银行对其中的八所民办高校的贷款已经达到几十个亿。适度的贷款为民办高校扩大其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优势,以及在以后的同行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社会投资

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的资金来源渠道中,社会投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那些投资民办高校的社会人士,他们有着收回投资、获得资本增值和盈利回报的要求和欲望。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民办高等学校不得以盈利为办学宗旨”,在这种法律背景下,民办高校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投资。

除却以上几种融资渠道外,民办高校还有以下融资渠道,比如: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后勤化服务收入等。

(二)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高校融资渠道太单一,过于依赖学费收入,如下表所示:

陕西省部分民办高校经费构成一览表

数据来源:陕西省2008、2009年民办高校年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对学费的依赖度比较高,有的甚至对学费的依赖达到99%,还有的甚至是完全依赖学费和银行贷款。而像社会捐助和政府资助很少、甚至没有,大部分都缺乏其他有效的资金来源。这种现状对我国民办高校是极其不利的,必须对现有的融资方式进行改革。

三、民办高校融资风险及成因

(一)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的主要风险

目前我国民办那高校的融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

1.教育市场风险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以及高校的扩招,我国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许多家长的偏执心态,导致民办高校在生源这一块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市场上很难占据有利的位置,产生教育市场风险。

2.财务风险

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财务风险,管理层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虽然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但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较公办高校而言,由于缺乏国家的补贴和保障,其财务方面的风险更为突出,再加上其生源的不稳定性,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3.法律风险

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其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相比其他经济组织也有所不同。民办高校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其无法享有象公办高校那样的法律保障和法律优惠政策,尤其是在融资这一块,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根本就是处在一种很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二)民办高校融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民办高校最初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建立起来的,缺乏政府的资金补助。教育产业的资金回收期很长,而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民办高校不得不向学生收取高昂的学费,这笔学费是公办高校的两倍甚至还要高,这让许多家庭无法承受。也因为这样,大部分学子在选择学校这一块更倾向于选择公办高校,所以,在生源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始终处于下风,生源的不足导致财务危机。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不够。比如,在资金的补助上,民办高校很少甚至是没有,在金融贷款上,公办高校可以享受长期的低息、免息的贷款,而民办高校则要承担巨大的还款压力。

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紧缺的现象。

四、民办高校融资风险规避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在办学的过程中,许多投资者过分追求投资回报,而忽略了教育的公益性。一些民办高校为了增加收入,不断地涨学费,将办学的负担放到学生和家长的身上,同时还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向学生收取杂费,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允许投资者获取合理的回报,但更重要的是要怀揣着一颗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目标去办学。民办高校应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创立属于自身的教育品牌,进而带动起名下的校办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其办学提供充足的资金,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统一。

(二)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融资的支持力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经费这一块的支出每年都在增长,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再多的资金平摊到十几亿人的身上都会变得很少。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促进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目前我国无法像邻国日本那样给与私立大学高额的经费补贴,但至少可以在政策上让民办高校享有同公办高校一样的优惠政策。在融资这一块,我国民办高校应同公办高校一样,向金融机构贷款可以享受长期的免息、低息甚至贴息的优惠。

(三)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民办高校要想获取充足的资金去改善其教育质量仅仅依靠国家的支持是不行的,民办高校必须实现自身质的飞跃,尤其是融资这一块,要尽快走出完全依赖学费的困境。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私立大学,在融资这一块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我国的民办高校可以像欧美的一些私立高校一样,设立专门的筹资机构,探讨应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可以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改善其自身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大量的外资入驻,甚至有部分资金涌向了教育领域,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是一大契机。目前,我国有少部分民办高校接受了外资的入股,甚至是加入国际大学联盟,成为其中一员。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高校校的资金短缺状况,同时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促进民办高校的合理持续发展。

(四)开创新的创收渠道

要想获得充足的资金来维持正常的运营,民办高校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收能力。我国有些民办高校是某个集团投资建立的,而民办高校可以将自己当成一个企业家一样去投资。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个专业方面的优势去创业,例如,医学专业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开办附属医院,管理学专业好的学校则可以投身于服务行业,建筑专业好的大学可以进驻房地产行业,汽修专业好的学校则可以开设汽修服务公司和驾校。通过这些创业的途径,一方面可以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本校的学子提供大量的兼职机会和就业岗位,以此来减轻就读民办高校的学费压力。除了自己创业这条道路外,民办高校还可以加强同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合作,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或者将科技成果作为专利卖给企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 陈京.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途径探析[J].时代经贸,2011(30):159.

[2] 张剑波.对民办高校拓宽筹资方式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1,3(13):38-42.

[3] 任芳.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4] 储祖旺.中国高校筹资问题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 孙璐.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办高校融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9):220-221.

[6] 戚建平.民办高校融资环境分析[J].商业经济,2009(5):111-113.

[7] 郑晓玲.优化民办高校融资渠道[J].现代企业,2010(10):66-67.

[8] 张杰庭.改善民办高校投融资环境[J].教育与职业,2010(4):6-7.

猜你喜欢

公办学费民办高校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我的兴趣班学费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