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大学》中的理财智慧
2013-04-29甘永生
甘永生
【摘要】 《大学》是儒家最著名的“四书”之一,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修齐治平的智慧宝典。文章从中撷取与理财相关的少量名言警句,分“理财之本”、“生财之道”、“用财之方”和“悖本之果”四部分对《大学》中的理财智慧作粗略阐发,为处于高度竞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如何正确地追求财富提供指南。
【关键词】 大学; 理财; 生财; 用财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它们和而不同并相互支撑,共同奠定了中华灿烂文化大厦的基石,哺育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屹立不倒;而三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文化的最经典作品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其中,《大学》、《中庸》是阐发儒家重要思想的理论性文章,而《论语》和《孟子》则以两位被称为圣人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为主角,具体给我们演示了什么是儒者应有的思想和言行,使我们学有师,行有范。
儒家文化自汉武帝之后一直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只是到清末由于外国的入侵、政治的变革、社会的动乱、传统家庭的消亡等诸多原因而逐渐衰落或被有意抛弃,整个社会开始向往西方的价值观,而丧失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缺少了文化之根,出现了精神空虚现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积极弘扬传统儒家文化,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大人修学(朱熹: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的宗旨和次第,即“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道理每个人都应当学习,是我们修身、持家、建功立业、成圣成贤的根本,而世人对财富的渴望亦可通过大学之道而实现。本文拟对《大学》中揭示的理财智慧作一简略阐发,与大家分享。
一、理财之本
《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三纲”。虽是三纲,实为三而一,一而三,其中的根本是“明明德”。“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彰显的意思,而后面的“明德”是指光明的德性。明德本来人人所具,只是后天习性所染,遂使之隐而不显,所以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去除人的后天染污,恢复、彰显一个人本有的光明德性。明德就是美好、善良、仁爱的德性,她比阳光更灿烂。而如何明明德呢?那就是要修身,《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好了,人恢复了明德,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为本就是以德为本。有德者,下可齐家,中可治国,上可平天下。可见德为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至于财富,与家、国、天下相比更为末了。因此,《大学》对于德与财的关系所下的结论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对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结论,《大学》给予了如下的论证:“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意思是有德行就有人民支持,有人民支持就有土地和国家,有土地、有国家就有财富,有财富就有资源可用。周文王当年不是天子,他是商纣王的一个小诸侯,但因为他有德,所以人心所向,万众归一;后来文王次子武王继承父亲遗志,消灭了殷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这就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朝历时八百多年,为我国历时最长的朝代,可见其享有的财用之广大和长久。
上面就是《大学》告诉我们的德与财的关系,德是本,财是末,所以求财富先要明明德。这对我们现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企业家要获取利润,不能直接奔着利润去,唯利是图;而要先提高自家修养,然后以一颗仁德之心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必然会获得客户和公众的青睐,至于利润则自然会不期而至。北京同仁堂历代掌门人始终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因而享誉数百年,不就是《大学》这句话应用于企业的很好例证吗?
二、生财之道
前面《大学》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财与德的关系,教育我们要以德求财,这里《大学》中有一句话则告诉我们如何累积财富,使财富充足。这句话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对于这段经文,朱熹在解释时引用了北宋学者吕大临的注解。吕氏说:“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吕氏的解释是从国家层面讲的,告诉我们国家财富要恒常充足,一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尽其力;二是朝廷、政府职位应按需设置,杜绝闲职、虚位;三要适时进行农业生产、劳作;最后是量入为出,不要超前消费。虽然吕氏的解释基于国家层面,但这个道理也适用一个地区、团体和百姓家庭。台湾学者傅佩荣译解《大学》时就认为這里讲的生财是对百姓而言的。
上面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现实中人们却偏偏不能认真奉行乃至背道而驰。特别是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提倡刺激消费,用消费刺激市场,进而刺激生产;而要刺激消费,政府便实行赤字政策和对外举债以维持政府高消费,居民则靠信用贷款进行超前消费。这短期可能造成经济的繁荣,但隐藏的后果十分严重。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主要由此引发,使部分国家几近破产,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三、用财之方
一个国家的财富应如何分配和使用?这里面也有大智慧。分配、使用好了会使国家和谐并保持长期的繁荣昌盛;如果分配、使用不好,使财富集中到有权有势的少数人手里,供少数人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则可能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改朝换代的结果。一个集体亦复如是。
《大学》中有两句话为我们如何分配财富和使用财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第一句是“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意思就是居于上位的人,将财散出去,则人民就会聚拢过来;反之,将财集中于自己手里,老百姓就会背之而去。一个“散财”,一个“聚财”,表面上看,财会越聚越多,而散掉就没有了,但事实上正好相反,财是越散越多。因为散财的一定是有德行的人,而“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相反,聚财者则往往最终禄尽人亡。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很多,正面的例子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被称为“财神”的范蠡、孟尝君;反面的如清朝大贪官和■。
现代社会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企业家创造着巨大财富,有了财富怎么办?《大学》这句话告诉今天的企业家,财富不能独享,要散财,要回报社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许诺要把他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都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如果他真这样做,民众都会赞叹,他的生意、事业也会越来越好,因为大家信任他。在现代商业社会,企业家信用最重要。大家都知道你重仁守义,轻视财富,你不会做那些唯利是图、掺杂使假的事情,你就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可以肯定,你的财富会更多。
第二句是“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是概括地说财富取予与民心得失的关系,这一句则更具体地指出用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仁者”是充满爱心的人,“以财发身”是用财富来涵养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社会价值。对于仁者,财富是一种手段,通过它来培养自己的德行、推广自己的爱心,这是用财的一种方式。相反,不仁者则死守财富,只知道满足自我的需求,他不仅不向外舍财,还总嫌自己的财富不够多,所以拼命地用自己的身体去赚取更多的财富。
上述两种用财的方式,第一种是符合大学之道的正确方式。上面说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种方式就是一种摄末归本的方式,如同给大树的根浇水施肥,结果会根深叶茂,花果芬芳。第二种方式则恰似给大树的枝叶浇水施肥,因为树的根本得不到营养,最终也不会长出香甜的花果。
四、悖本之果
《大学》教给了我们理财的根本大道以及生财、用财的正确方法。此外,《大学》还有两句话警戒我们如果本末倒置将会得到恶果。
第一句是“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外本内末”,就是以身外的财富为本,以内心的道德为末,也就是指重视财物而轻视德行,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本末倒置的结果是“争民施夺”,意思是争斗的民众为了财物施行各种手段相互夺取。由于本末倒置,民众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必然产生围绕财富的激烈争斗,其结果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在市场经济特别提倡经济利益的竞争,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但是,如果竞争失去了公平正义,就会演变成斗争,斗争升级就会变成战争,而现在战争可能是核子、生化武器的战争,结果可能是整个人类的毁灭。冷静地观察,现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竞争都接近于失控的状态。众所周知,稳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如果不合理的利益竞争甚至斗争会使社会乱象丛生,那么结果是事与愿违。
第二句是“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是为引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做铺垫,“悖”是违背道理,合起來讲就是,我们跟人说不顺道理的话,别人也会回敬我们不顺道理的话,即你不讲理,人家对你也不讲理;若你那财富是靠不道德手段取得的,那也终将弃你而去,不能常守。这就是说,不是你的东西得到了还是会被剥夺出去,而且一般是加倍地被剥夺,严重的则“人为财死”。“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实例举不胜举,那些靠偷盗、欺诈、投机、偷税漏税、贩卖非法物品、销售伪劣产品等获得财富的人读了这句名言应当幡然醒悟,回归正道。
以上介绍的与财富有关的名言警句均来自《大学》,为了阐释清楚,笔者在顺序上进行了调整,分为“理财之本”、“生财之道”、“用财之方”和“悖本之果”四部分。虽然《大学》这方面的语言不多,但字字为千古不变之真言。20世纪70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汤恩比博士在其与日本学者池田先生的对谈集《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指出:“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作为已经来到21世纪的炎黄子孙,特别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士,应当牢记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用《大学》的理财智慧引导人生和企业走上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 钟茂森.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3] 张居正.讲解《大学·中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