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2013-04-29雷志坤
【摘 要】分析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经验,探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68-03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学生的研习来讲,都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教学主体则回归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仅仅起到主导的作用,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岗位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应专业课程改革的需求选取教学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它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可以把握其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具备探索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专业其他课程做好准备。
一、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掌握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知识,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全方位的素质与综合就业技能,适应一线技术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与一般大学本科教育,或者是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大学本科教育更关注专业理论性知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中所教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没有本科教育要求高,仅要求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但对实践操作技能却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高职教育不仅要避免流于本科化,同时还要防止被中职教育同化。针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来说,由于它在理论方面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去繁化简地进行理论教学,原则就在于满足学生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就可,同时还要重点加强与实践操作结合紧密的理论部分的讲解。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之后的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淡化那些繁杂理论知识的推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培养具有一线岗位(如电子产品开发、装配、检测、维护等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人才作为目标,结合实践操作的工作任务,并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品作为教学载体,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体系化的课程教学设计。在学生学习策略中突出工作过程的实践操作方面,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操作动手,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经过实践性的探究、设计、调试并尝试自己制作典型电子电路,确保他们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从而适应就业市场对于求职者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下面五点原则:一是在确定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以相关专业的最终培养方向作为其根据;二是经过解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才可以得到确定的能力目标评估表;三是确定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时,则需要根据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四是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五是依照电子生产行业的实际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教学考核方案的制定。
(二)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等方面是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电子行业、电子相关企业的发展,并结合当地电子产业结构与电子相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结合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从相关专业的具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等步骤开始,全阶段都要加强与校外合作企业的联系,做好这些步骤才可以完成科学合理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三)“工作过程”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方式的基础就在于“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也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参与工作任务设计、执行与管理,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完成实际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采取小组合作的策略,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工作任务,学生一起又或者是分小组完成整个工作任务。
如前所述,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是相关专业的关键课程之一。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怎样才可以将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是整个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个关键体现出来呢,答案就在于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加强培养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设计分为以下环节:
1.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
2.资讯:首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实验教学演示,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工作任务的布置,小组的人数一般为3至5人较为合适,学生针对自身的工作任务研讨、搜寻相关资料。
3.计划、决策:在这个环节首先由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将其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将方框图画出来,并将原理图也设计出来,选取合适的电子元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仿真实验,在此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度指导,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活动,最后将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确定下来。
4.实施:学生自行确定小组中成员的分工情况与成员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院校给予相关器材的支持,让学生可以正式开展工作任务的实施。
5.检查、评估:工作任务的评价工作可以结合自我评价、各个小组间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这三种方式,并且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小组间互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而教师在整个评估环节中只是起到一种指导调控的作用。首先要求学生以多媒体等形式充分演示工作任务设计得到什么样的成果与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学习心得,然后采用5个级别评分制度进行自评,其余小组依据其演示情况与工作任务完成成果,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从成果、沟通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等方面给予评分,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点评。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我院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对本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所构建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了大多数电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过程,本着学生“够用、能分析、会操作”的原则,将原有教学体系下的基本内容(半导体元件、基本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振荡器、直流稳压电源、逻辑代数基础、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产生电路、模数转换及数模转换等)设计成了三个基本教学情境:OCL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路,限时抢答器电路。三个学习情境都各自有自己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载体,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学生就可以掌握电子分析和制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OCL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个主教学情境中,设计了电子元件的认识及检测、前置放大器、音响音调控制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这四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环节作为子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中,能循序渐进地完成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标。在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环节中设计了整流滤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子学习情境。而在限时抢答器环节中则设置了第一鉴别电路、数码显示电路、计时单元电路、报警电路四个子学习情境。三个主教学情境与十个子学习情境相辅相承,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每个学习情境中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资讯—互助讨论—独立分析来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下面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为例,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认知阶段(对应企业“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工作中的识读电路原理和印刷电路板装配图工作过程):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并讲解任务性质。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了解相关知识。
资讯阶段(对应产品生产流程安排):教师进行任务演示,并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根据任务中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收集、翻阅如元器件、放大电路特点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资料,并制定出完成制作、调试电路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
计划决策阶段(对应产品生产材料的采购):在教师的审核指导下,学生按方案实施工作任务,对于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分组讨论。例如需要什么样的电子仪器,如何绘制电路装配图,如何分析与调试电路,在制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实施阶段(对应产品的装配、检测调试和性能分析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及时的技术指导,而学生则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焊接、调试、电路性能分析、排除故障等工作,并做好每一步骤的记录,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和分析。此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和需要老师细心指导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检查阶段(对应产品开发制作的总结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制作、测试报告,教师验收学生的作品。
评价阶段(对应产品合格检查阶段):学生互相检查、交流工作学习心得,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主要是对学生工作中的关键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评等。
实践证明,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给高职教育实施职业特色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探讨方向。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在进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能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同时对学习也更感兴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模式,而是要在课程中大胆引入实际的工作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加强校企合作是这种教学改革得以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童乃诚.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2]钟新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3]李仲秋.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J].机械职业教育,2010(5)
【作者简介】雷志坤(1966- ),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实验实训教学。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