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媒体设计的图像来源与应用
2013-04-29曾鸿燕
曾鸿燕
摘 要: “图”已经称为新技术背景下传媒信息传播与公众阅读的焦点因素。无论是传统平面印刷媒体与广电媒体,还是数字新媒体,研究其版面设计图像要素的采集来源、质量处理及知识产权归属等关联问题,对提升传媒版面设计的图像应用价值,加强媒体与设计行业监管,培养传媒、设计师及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与法制观念等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 键 词:读图时代 传媒 版面设计 图像
传播媒体简称传媒,它既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与广电媒体形式,也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互联、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兴数字媒体形式。平面印刷媒体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媒体技术,在历次的产业革命中,它不断融合新技术而持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1]。广电媒体是随欧美先进电子技术发展而催生的大众传播媒体形式。数字媒体也常被称为新媒体,它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应用下的新兴产物。所谓“新媒体”,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持续创新的数字技术的推动与融合下,现有媒体或传统媒体将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体形态。在当今这个读图的时代,图像是传媒重要的信息载体与版面构成要素,它已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2]。因此,在传媒版面或界面设计工作中,研究图像要素的采集来源、质量处理、知识产权归属等应用法则是必不可少的。
1.图像的采集渠道与设计应用
1-1.图像来源与选择
传媒版面的图像来源可从产生来源与输入来源来进行分类。图像的产生来源主要有绘画、摄影、印刷等;输入来源既可以通过扫描、数码摄影等手段将绘画、照片、印刷品等实物图像转化为数字化图像输入电脑工具,也可以使用电脑辅助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直接使用数字图像。无论是电脑数字化图像,还是传统手绘图像,大众传媒版面的图像素材来源都可从产生来源和输入来源来认识。(图1)
从图像的产生来源来看,绘画制作是最具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传统手绘与电脑辅助绘画。传统手绘的种类很多,如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装饰画等,这类手绘作品在手工设计时期的传统纸媒版面中使用较广。电脑辅助绘画也称数码绘画,常用于绘制插图、漫画、动画角色、创意图形等,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中都有广泛使用。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特别是数码照相技术的普及,摄影图像在媒体版面设计中越来越广泛使用。在当前,数码照相已经成为了图像素材产生的重要手段与采集渠道,它是这个时期的图像采集明星,数码拍摄的图片影像称为数字图像,是传统平面媒体制版印刷及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新型原稿。输入来源,是指图像通过某种途径或手段输入电脑成为数字图像,以便用于图像资源储存、版面设计、图像处理等。图像素材输入来源主要有电分扫描、数据光盘图库、互联网图像资源等。电分扫描是实物图像、照片、印刷图片最基本的输入方式。另外,数码照相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输入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电子扫描工作。
从设计应用的角度看,电脑辅助设计比传统手绘设计拥有更为广泛的图像素材来源,前者的图像选择余地与创意空间也更大,图像原稿的规范程度与生产效率也更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至今的二十多年间,在电脑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媒体方兴未艾、应用广阔,而平面印刷媒体也很快顺应了发展的潮流,出现了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新局面,传媒版面设计的图像素材来源与表现力也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趋向。电脑数字化技术应用是中国印刷设计界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促进了印刷“手工设计”期向“电脑辅助设计”期的历史转变[3]。
1-2.不同图像来源的质量差异
从“产生来源”看,摄影图像的品质主要受摄影器材、拍摄环境、技术水平及加工材料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绘制类图像无论是传统手工绘制,还是电脑辅助绘制,其质量影响一方面是工具、材料、设备、环境等物质条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员因素,人的艺术修养、技能水平会更多地影响绘画图像的质量状况。从“输入来源”看,扫描输入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保证扫描图片原稿的质量。扫描原稿一般分为反射稿和透射稿,反射图像原稿主要包括照片、印刷品和绘画作品;透射图像原稿主要是指正片、负片(菲林)。这些图像属于直观性实物类稿件,需要设计师凭经验或借助工具从专业角度去加以选择、甄别和利用。第二,扫描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因素,重点是机器设备的性能与生产能力,如扫描机的精度、色彩还原度、层次效果等;再就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经验。图库、网络图像的输入质量主要受图像分辨率、存储格式、存储介质、网络传输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网络图像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会给设计师造成一定的困扰,需要谨慎对待。
可见,不同的图像来源,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并给媒体版面设计成品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根据媒体主题和信息传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像来源,并掌握好图像的工艺应用与处理技术,是做好传媒版面设计及提高成品质量的关键。在今天,图像摄影、分色扫描、数字绘画等图像输入与产生手段都包含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图像制作、调整修改与版面编排等是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
1-3.图像信息处理提升质量
图像信息处理是媒体版面设计应用的重要内容,是媒体成品质量的保障。对平面印刷媒体而言,它是印前设计原稿进入印前制版、印刷阶段的工艺规范环节;对数字新媒体而言,它是媒体版面视觉美感与信息传达的保证。图像处理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工艺应用与技术处理,使原稿图像达到平面媒体制版、印刷生产加工的质量要求,或使图像符合数字媒体的显示、传输、触摸等发布规范,最终实现传媒的信息传播预期。
从图像来源看,对于尚未进入平面印刷传媒版面设计阶段的数码照片、扫描图,需要重点考虑图像品质与视觉效果的选择,拍摄者、扫描者和设计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经验很重要;已经输入电脑数字图像、光盘图库、网络图库等合法图像素材,有必要进行图像优化处理,要特别注意图像精度、规格、色彩模式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工艺应用与技术难点。在传媒版面设计的图像应用过程中,图像处理的结果必须经过多方、多阶段的检验确认,控制好成品图像质量,既要把握好源头,也要控制好过程与相关因素。
2.图像应用与知识产权
在数字化、网络化等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丰富多样的数字图像资源给传媒版面设计与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媒体设计师可以省去许多图像拍摄和扫描的时间,在设计草图方案确定后就可快速地进入到正稿制作阶段,且便于网络快速传递文件,以及团队协作、方案提报、效果展示、信息反馈等。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只看到数字化技术的优点,还应看到它的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电脑硬件、网络设施、电源缺乏等情况下,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就难以得到利用并发挥其作用;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条件更容易滋生侵权违法行为。
在数字化时代,传媒版面设计往往需要利用大量素材进行创作,并在素材的基础上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4]。对于各种来源渠道的图像素材,首要任务就是核实好图像的知识产权归属,然后再去进行技术处理与设计应用。对待传媒版面的各类信息设计,千万不可奉行拿来主义,随意下载、复制网络图像素材。对设计师而言,“市场调查”是获得图像素材最有效、最直接的做法,通过调查访问,采取现场拍摄与资料收集等手段,并通过分析整理媒体设计的相关素材资料,从而为图像拍摄、图书文献扫描、插图绘制、图库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与下载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参照依据。
互联网图像搜集与下载是网络媒体环境下一种新的途径与技术手段,它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出现的侵权问题也最突出。利用网络图像资源进行媒体版面设计要特别注意图像的合法性与质量状况,在使用、发布前需要认真核实,确认好知识产权归属,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导致侵权违法并蒙受损失。据大学版协2011年8月统计,全国近70%以上的大学出版社遭遇过图片侵权纠纷案件,其中由北京华盖创意和上海富昱特两家图片公司发起的诉讼案件占到总诉讼案件的90%以上[5]。在2012年的网络图像侵权事件中,最为讽刺的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海报与片头图片——那块可口的“腊肉”,实为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的山水画作品局部。设计者通过网络下载未经授权的图片进行设计制作,传媒机构在没有核实设计图像权属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了发布与传播,最终引发了一场侵权风波,并导致了传媒与大众的哗然。此类网络图片侵权的案件每天都在上演,多得不胜枚举,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设计师、媒体、政府重视与反思了。当然,传统纸媒图书文献的图像资料也绝不可随意使用,除了质量因素,图像的版权、肖像权等事项都需确认,对于无法核实权属的,原则上就不能使用,即便是使用不侵权的图像,也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约定及著录规则等。
事实表明,自行拍摄、绘制图像素材是媒体版面设计最为保险、最具原创性的途径,通过图库交易获得的图像素材一定要确认好权限使用范围,网络下载的图片,如未经授权或未确认权属,则不得用于设计或传播,传媒及媒体设计从业者必须共同遵守。为了减少侵权违法事件的发生,传媒与设计机构应加强防范措施与管理细则的建设。
3.结语
综上所述,传媒版面的图像来源可从“产生来源”与“输入来源”去加以认识,不同来源渠道的图像存在质量差异,在媒体版面设计中必须注意适当选择和利用。同时,媒体设计师还必须熟悉一般的图像信息处理方法与手段,以便更好地优化图像质量与应用价值。此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扩展了传媒的图像来源,给媒体设计带来了便利性与高效率,但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可见,在读图时代,数字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媒体人、设计师好好地驾驭它,以趋利除弊。
参考文献
[1] 陈梅,数字出版时代印刷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考[J],中国出版,2009,2(3):69-69
[2] 韩丛耀,图像传播与文化转向[J].当代传播,2009,04(4):35-35.
[3] 曾朝辉,印刷设计电脑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与反思[J],包装工程,2011,9(18):87-87
[4] 王太平,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J].法学研究,2011,02(3):86-86.
[5] 张新建,出版物中图片侵犯著作权问题及其防范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10(10):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