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广东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3-04-29储东涛
储东涛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许多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其中,肇始于2007年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经过5年的实践,炼化出了“二二三”真经。
“双轮驱动”成效彰显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发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号召后,广东闻风而动,立即出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随后制订了《规划》及相关《条例》,突出“与世界接轨”、“具广东特点”,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两业融合”,2007年,广东产业结构是5.4:51.3:43.3,2012年演变为5.0:48,8:46.2,“两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领头羊”和“硬脊梁”。
——现代服务业通过“功力修炼”从小打小闹成长为“顶天立地”。5年来,广东服务业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功力修炼”,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终于成为制造业的“对称一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新型业态异军突起,金融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业等涅槃变身。2012年,广东GDP比上年增长8.2%,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57.0%,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4,达到26.3%,继续在全国各省市中保持首位;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13.1%,而主打金融产业的深圳前海,现已开始开展跨境人民币等业务,朝着“特区中的特区”迈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速,分别高于服务业增速3.3个、1.7个百分点,其中快递业从20年前起步时的“背包客”,到如今占据全国1/4份额的市场,俨然成为广东新型业态经济的“顶梁柱”:快递“大本营”虎门,各种公司鳞次栉比,往来全国的货车络绎不绝,其中顺丰目前已拥有4000余个网点、16万员工,28架飞机每天在天空穿梭,年营业额超过150亿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广东服务业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发展壮大,形成门类齐全的高效体系,而现代服务业则是一股疏筋通骨的“内气”,为广东产业发展活血化瘀。
——先进制造业星罗棋布由“三来一补”转变为“上天入海”。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广东看作是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厂”,主要搞“三来一补”,然而,通过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既“腾笼换鸟”,又“扩笼壮鸟”,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广东现代产业的靓丽“风景线”:从中科炼化、中委合资广东石化,到湛江钢铁基地、佛山一汽大众和深圳长安标致汽车等,星罗棋布、目不暇接;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中山明阳风电产业化基地、广州南沙重型机械、广汽集团、东风日产……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凸显广东产业的华丽转身:“天上飞的”如珠海世界级通用飞机产业基地,“地上跑的”如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海里游的”如中船龙穴造船基地,还有中海油、三一重工等“巨无霸”的加盟,使广东制造业向“海陆空”全面进军。而传统产业“浴火重生”,又把“微笑曲线”变成底部抬高、更为平坦的“大笑曲线”——加工贸易的生产模式已有55%是“委托设计+自主品牌”。2012年,广东GDP中二产增加值为27825.30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10529.64亿元,增长8.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51.41亿元,增长12.0%,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1%。
“两手并用”活力频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需要产业的“硬转型”,更需要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的“软转型”。换句话说,既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更需要一只“看不见的手”。“两手并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清除体制障碍,增强市场活力。
——“看得见的手”从过去“闲不住的手”转变为“权力有限之手”。改革是广东的根和魂,敢喝改革开放的“头啖汤”,才能更好地承载转型使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广东的决策者毫不含糊。最近几年,广东推进过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砍掉了2300多项审批事项,现在,广东又甩开膀子开启新一轮改革——把50多个职能部门的家底来个“底朝天”,清理出1120项审批事项逐一“过堂”。政府自我削权,意味着向社会自觉放权,广东最近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取消所有前置审批事项,允许“零门槛”开公司:以前几个月都申领不到企业营业执照,现在一两天甚至几小时就能搞定;以前禁止在家里开公司,现在公司地址在哪儿都行;以前谁是市场主体政府说了算,现在终于把这个权也还给了市场……这些改革看起来是“小事”,但正在倒逼政府转变职能,让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营造“小政府、大社会、强市场”。
——“看不见的手”由长期“盯国外市场”转变为“内外市场全面拓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要激发市场潜力、强化市场张力。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广东审时度势,降低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加快外贸转型步伐,推动市场结构优化。2009年,广东正式开始实施“广货全国行”战略,向内陆省份“要市场”;2012年8月,又启动“广货网上行”,为广货开拓内销市场再给一把“力”。201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32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内销产值达到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出口交货值2.91万亿元,同比增长6.5%,工业产品的内外销比例演变为68.8:31.2;同时,外贸进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比重达到了28.4%。
“三方合作”协同创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旨在增加现代产业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走向结构高级化、发展集聚化、竞争国际化。因此,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构建产学研“三方合作”技术创新体系,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实,广东有3个“三方合作”,即:产学研、省部院、粤港澳,堪称“多元协同创新”。
——产学研、省部院合作推动“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赚取微利的“打工型经济”,起于广东、兴于广东,也最先在广东陷入困局。于是,排头兵在痛苦中毅然奋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其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一马当先。目前深圳GDP增长中凸显“六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2012年,中兴通讯申请国际专利高达3906件,约占我国申请总量的1/3,超过第2名的日本松下近千件;产学研合作,广东还撬动市场杠杆,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團队,2009年以来累计引进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49名科技领军人才和57个创新科研团队,并大力培养本土高科技人才,建成300多个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把高校院所摆在书架上好看不好吃的“青苹果”,转化成货架上中看又中吃的“红苹果”。同时,省部院合作成效显著,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37项,共实施合作项目2万多项,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并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12年,在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21.7万件中,广东以22153件荣登排名榜之首,企业创新能力也排名全国第一,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37件,技术自给率上升到68%,比2007年翻了一番,规模跃居全国首位。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的省市(区)中,广东又以9211件稳居全国第一。
——粤港澳依托“财富金三角”联手打造现代服务业“岭南新高地”。广东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特殊条件。广东独有深圳、珠海、汕头3个“老特区”,现在又建设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3处“新地标”,它们一个紧邻香港,一个与澳门隔江相望,一个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构成“财富金三角”,不仅是国家推进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3扇窗口,也是兼融港澳体制之精华、推进重点改革的3大平台。进入“十二五”以来,广东持续落实中央批准的34项对香港、28项对澳门服务业开放政策的“先行先试”,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8%,基本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完全可能的。
责任编辑:汤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