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思想共识
2013-04-29姚润皋
姚润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十八大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功绩,指明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前进的根本方向。当前,世界局势既相对稳定又变幻莫测,我国改革开放既取得巨大成就又充满一定风险,人民群众既对国家的未来满怀信心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无担忧,真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順利与曲折同在。在这种情况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得尤为必要。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前提和精神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内涵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论断。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透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体悟到,30多年前,在邓小平的心目中,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至少界定为以下4个方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切都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学习和借鉴,而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外国模式的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基本原理的社会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总结长期奋斗历史经验而获得新的认识的社会主义。可见,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著名论断,涉及中国与外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诸多关系,是回顾与反思既往经验而作出的正确理性提升。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中心词”、“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伟大、光辉而崭新的旗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性中,我们对社会主义这一人类进步事业的历史走向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从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形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构成,是思想理论、实际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样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与此相对应,党和人民在这些领域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则具体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画面。从领导核心和理论基础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紧紧相连、密不可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政治个性的集中体现。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在不断深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勇于实践开拓,善于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
二、十六大以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激励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在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认为,这些经验主要有:
第一,不断用新鲜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来自实践,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实践不会自动上升为理论,这需要主体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成功做法,就是既尊重实践的权威性又善于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产生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富有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和本质要求。
第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久化、深入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在广大人民中形成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共识,有助于引领全社会的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扣建设工程,从根本上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为了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检阅、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各学科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央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基础性意义的工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具有非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第四,抓好干部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十六大以来,党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加强做好广大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全党先后开展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转化为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举措。
第五,注重未成年人青少年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中央先后颁发一系列文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其思想重视程度、理论创新高度、工作举措力度,均是前所未有的。这项工作极具战略眼光,是发展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
第六,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的实现、维护、发展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保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党有效执政的首要前提和必要基础。党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外在体现,进而正确行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成为全体人民坚强团结的共同追求。
当然,在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理解,需要更加全面、辩证。人类认识中知与未知的矛盾,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理论均存在着尚未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只有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才会为真理发展开辟无比广阔的道路。二是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覆盖面有待扩展。现在的理论武装工作主要集中在党员、干部群体和学生群体,而一般群众则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价值倾向的影响,而对理论缺少必要的关注和兴趣。三是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需要进一步明晰。改革开放以来,带有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说法或理论已基本绝迹,但由此也产生了另一类问题,即正确、全面的理论在付诸实践时容易出现偏差,这种偏差违背了理论的初衷。其原因主要是理论向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缺乏可操作性。着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无疑会增加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四是坚持、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面宣传很多,然而对于错误思潮、观点的批评,对于有不良思想倾向作品的批评,不够大胆直接。此即是包容有余,引领、批评不足。
三、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思想共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号召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此,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与部署上来,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第一,加强对“中国梦”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讲清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重要遵循、实现方式等,突出要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到坚强领导核心和选择正确发展道路这一核心论点。而无论是领导核心还是发展道路,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得到了科学的解决。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条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这不是任何一个人主观随意的选择,而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由于“中国梦”对华夏儿女、中华民族具有极其广泛的包容性和可接受性,因而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识结合起来,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第二,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学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论断的真理性。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我们要特别警惕、防止的倾向是忘记历史、割断历史、尤其是否定历史。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正确看待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党的历史,正确评价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功过是非,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坚持辩证法的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说服群众,凝聚人心。
第三,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的学习宣传力度,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确保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不超越阶段也不停滞僵化。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展理论武装工作,但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特别是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著作强调力度不够。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读名篇名著,要原原本本地学、一篇一篇地学,通过阅读经典原著,从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其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并且运用这一精神实质来指导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以创造性的工作开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新境界。
第四,在用好傳统媒体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兴媒体良性运作的客观规律,使各类媒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面积聚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新科技革命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对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淡化,苏东社会主义制度颠覆后带来的思想混乱,改革开放造成的利益矛盾等引发的多元价值取向,网络化条件下的信息爆炸,使我国人民的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多变、多样的显著特点。而新兴媒体、现代传播方式的广泛使用,则加剧了多元、多变、多样的思想演进趋势,从而加大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思想共识的工作难度。我们一方面要直面思想领域内的复杂情况,坚持一元主导、引领,包容、宽容多样;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彻底大无畏精神,对各种有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潮、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交锋。以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因势利导,尽快掌握高科技条件下运用、管理新型传媒的方式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扩展新的阵地。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