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研究

2013-04-29包智强吕红日

广西教育·B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机制

包智强 吕红日

【关键词】义务教育 高位均衡发展 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04-02

当前,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其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现有条件下,全局实现我国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比较困难,然而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地区等)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

2010年9月无锡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和《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及诠释》(简称《指标及诠释》)。以这两个文件为标志,“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验与实践在无锡市全面启动。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探索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途径。

一、“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内涵

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阶段说”把教育均衡发展划分为低水平均衡、初级均衡、高级均衡、高水平均衡四个阶段:低水平均衡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初级均衡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追求教育过程和条件均等阶段;高级均衡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内部建设,追求质量均等的阶段;高水平均衡是指教育资源在社会和学校得到合理优化配置,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

无锡市经济相对发达,义务教育处于与高级教育均衡相当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在努力追求实现高层次、高标准的高水平均衡。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高位均衡发展阶段。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丰富内涵:

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无锡市义务教育现已能够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充分享有受教育权利和均等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通过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学校办学各有特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发展各项指标实现总体均衡。二是发展内容方面,教育在总量和结构上与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平衡,义务教育公平体系逐步完善,确保高位均衡发展的公平与平等;关注学生认知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发展,树立有责任公民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确保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鼓励学校立足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创造条件提供适切而有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特长和潜能。三是发展目标方面,积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提出高位均衡发展,既说明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处于比较高位的水平;又表明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服务于江苏省“两个率先”的社会发展目标,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二、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及功能

从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看,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超越了着重于“物”的满足的初级均衡阶段,教育资源优化已经完成。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倡导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受到诸多复杂的认识、意志、情感、欲望、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制约。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发展机制属于社会机制,即义务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的表现,是基于义务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连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具体而言,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应以在教育决策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下提供制度、规范、人员、物质等作为条件保障而展开。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能发挥至少三项基本功能:一是优化整合功能,能够基于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将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整合成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既是优化基础上的整合,也是整合中的进一步优化。二是能动发展功能,机制一旦建立,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对象,同时其自身还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能随着系统要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控。三是动态育人功能,机制在自身能动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和教育系统的所有成员还具有影响力和教育性,帮助促进观念改变和素质提高。

三、高位均衡发展的机理

1.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要素

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由四个要素构成:

(1)目标。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各要素中,目标起着导向作用,能否最大化地实现发展目标是衡量其他要素价值的标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保证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是构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目标。

(2)运行主体和客体。运行主体指构建和运转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力量,运行客体是机制主要作用的对象。机制构建初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运转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部门,客体是各级学校的师生。随着机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会逐渐模糊,主客体呈现出交互融合的状态。

(3)运行动力。机制作为一种活动的存在,必须具有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源于全体学生(家长)希望从教育中追求更高水平的社会化,获取更好质量,在社会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的竞争心理。

(4)运行内容。运行内容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机制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对特定领域或范围施加影响。

以上四个要素整体运作形成的组织结构与常态关联构成了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机理。

2.高位均衡发展机理模型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理模型由圆锥体A-BOC和圆锥体A-BOC组成,两个锥体共用一个圆面BOC。模型囊括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要素,初步解释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运行方式,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提供了分析模型和框架。该模型揭示了以下三点:

(1)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在双圆锥体中,端点A代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即机制运行目标之一的教育质量;端点A代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机制运行的另一个目标——教育公平。

(2)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功能、内容和作用。从功能看,机制(BOC)在高位均衡发展体系中发挥着“优化整合、能动发展、动态育人”的支撑作用,整体目标指向“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从内容看,圆面由行政决策机制、师资配置机制、教师(校长)流动机制、有效教学机制四个部分组成。行政决策属于指导性机制,指明高位均衡发展的方向,为其他机制实施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师资配置属于基础性机制,为推进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人员和物质保障;教师(校长)流动属于关键性机制,是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教学属于表征性机制,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学校特色主要依赖并表现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3)高位均衡发展的动力。线段EF代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动力。发展初期,动力的提供者和实施者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部门。

四、机制内容的实施

1.行政决策机制

《意见》是无锡市“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依据《意见》制定下发的《指标及诠释》主要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两个方面制订了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16项主要建设指标。在保证教育公平方面,确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做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统一规划,学校布局统一调整,教育经费统一安排,师资队伍统一管理;对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明确规定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在全市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鼓励学校特色办学等等。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要求各学校全面执行江苏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全面提高装备管理和使用水平;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建立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整体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2.师资均衡配置机制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较慢、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加优质教师资源的数量,让教师资源配置趋于均衡,最终提高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一是明确政府责任。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统筹规划,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城乡每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为顺利推行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做好政策准备。二是改革办学评估制度。逐步取消重点学校评选制度,取消重点校、普通校之分,逐步统一义务教育各阶段学校的办学标准。三是发挥职称评聘作用。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四是撬动绩效工资杠杆。区域范围内对义务教育师资实行统一工资标准,视情况根据各地消费水平作出微调,保证更多优质教师资源留在农村。五是加强薄弱校的师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措施,促成城乡手拉手、学校结对帮扶,提高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现有师资水平。

3.教师(校长)流动机制

无锡市教育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使城乡、校际之间师资水平真正趋于相对均衡。一是加强领导。无锡市于2010年2月开始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校长)校际流动的长效机制。各市(县)、区教育局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实际,制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校长)校际流动的工作意见或操作方案,把各镇(街道)、学校交流的目标任务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二是方式多样。加大校级领导任职和后备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开展以“校”为主的交流;推进不同办学水平学校之间干部的双向挂职。三是规范务实。各市(县)、区制定了科学的工作程序,保障区域内教师(校长)流动工作扎实有效。四是自主操作。以“抬高底部”来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的交流合作力度,促使乡镇学校以及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

4.有效教学机制

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必然要求有优质高效的教学内涵与之相匹配。高位均衡发展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既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其典型的外部表征。一是整合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简言之,即为教学投入科学合理;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体验积极、愉快;教学效果对学生发展意义大,真正获得发展。二是加快专业平台建设。依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构建覆盖全市的课题研究群,科学系统安排活动内容,邀请高校科研机构指导,优化市级教师培训,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形成“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特色教师—品牌教师”的发展格局。三是强化校本专题研究。有效教学本质上是符合学校文化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切教育”和“特色教育”,各区(市)、各学校需要依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校本专题研究。

(责编 陈 蓉)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