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死兔子”引发的思考

2013-04-29童方方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兔子

童方方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简单的物象延伸分析来研究作品中对“死”“兔子”这两种意象的构建形成,并结合波伊斯个人生平及艺术观念来阐释该意象形成的隐含寓意和带来的深厚影响。

【关键词】兔子;死;波伊斯

一、对兔子的讨论

在波伊斯的《向一只死兔讲解艺术》中,作者巧妙的将对象设置成了一只兔子。为什么是只兔子呢?而且还是一只无法与之对话的死兔子?这是最令观者费解之处。在波伊斯的作品中,以“兔子”为对象并不是偶发的。在《欧亚西伯利亚交响曲第32章》中,一只死去的兔子被悬挂在横杆上,钉在十字架上的兔子被赋予成基督的化身,成为了神的代名词。无论是何种兔子,都不再能被阐述成一只自然界中的可爱小生灵。在作品中,它的符号性远远大于了它的客观形象。

在西方社会中,最让人熟知的兔子当是复活节里的兔子了,它作为复活节的象征物之一,自出生便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由于它极强的繁殖能力,人们视它为新生命的创作者,成为了兴旺发达的象征。在家里,成年人常常会生动的告诉孩子们复活节的彩蛋会孵化成兔子,孩子自幼便被灌输了兔子是向上的,美好的象征。商店里,兔子巧克力,兔子糖果更是多种多样,形象的广泛使用使兔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据史料记载,关于兔子,有着这么一段传说。在古代耶稣的复活之日,正直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居民庆祝大地回春的“春太阳节”,作为草原、森林动物中多产动物之一的兔子,象征了春天的复苏与新生命的诞生,同时它又是爱神阿佛洛狄特的宠物,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尔塔的持烛引路者。因此,兔子成为了复活节的吉祥物之一。这里的兔子已经远远脱离了“动物”本身,它的极强的繁殖能力成为它的符号象征,由此得出的兴旺发达的美好寓意成为“兔子”的二次符号。当人们再次提及复活节的兔子时,已经不再是讨论一只简单的自然生灵了。当其作为符号存在时,人类主观认为的意识使其某特征被无限放大,与之无关的条件被陆续忽略,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它成为了一个代词。

第一个联系当是波伊斯的“自然情结”了。波伊斯自幼便在马戏团打杂,接触到了大量的动物、植物、昆虫等自然生物。之后,他曾经营了一家实验室,对植物学、动物学等进行研究,并决定学习自然学。在参军期间,他不断的与一位动物学教授谈论自然科学的整体理论。在1956年,他与动物学教授的女儿结了婚。一系列与自然的相关联系并不能决定他的选择,却为他为何选择一只动物为倾诉对象予以了一定的暗示。波伊斯对自然的热爱贯穿其一生,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亦或者爱好特长。

其次当是他参军的特殊经历。在1947年,波伊斯有过一次影响其一生的经历,作为希特勒军队的一名空军,他在激战中被击落,战友以为其阵亡便离开了,生死关头的他被善良的游牧人发现,他们为他抹上油脂,给他盖上毛毡,使其得以存活下来,也是在这样的时刻,他看到了一只狂奔着的兔子,充满生命力的兔子在特殊的关头予以他重生的信念。这样的记忆对于任何人都当是无法磨灭的。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油脂,毛毡、兔子等元素被大量的使用,学者将之解释一是对其存有的特殊情感,二是它们予以他的重生意味。这样的解说并无道理,却得到了他本人的否定。那时对这不感兴趣;可是后来,我建立了一种关于雕塑和艺术的理论与系统,他就是一个更宽泛的理解系统,把雕塑与社会实体、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能力的关系作一种人类学的理解,那么这些材料似乎正好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来弄明白这个理论,给在行为与表演过程中的讨论带来冲击。”也就是说,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理解,构建其历史的上下文关系离不开作者的自传似的言说。

波伊斯曾说:“马、牡鹿和野兔等动物的形象总是不断出现这些形象自由地额从一个存在的层面穿行到另一个存在层面,它象征着灵魂的化身,或与各种宗教有关的精神存在的世俗形式。”作品中的野兔如他所说,所代表的是自然,是宗教,是灵魂,是一种精神存在。

二、对“死”的探讨

对“死”的探究一方面能够引发对生的思考。因为要死,所以,生的意义变得非常的重要。人们爱看悲剧,因为悲剧中激烈的镜头会让人震撼,使人感动,感动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对理想和美善的追求受到折磨,通过悲剧的冲击,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进而产生了向上的情感。说起“死亡”,人们难免畏惧。死就是人生的终点站了,灵魂、天堂、地狱都是未知的。心理学家认为,人对某种事情,越是忌讳,便愈是代表他对这种事情的恐惧,无论是较好的字眼还是色彩,都只是掩饰其内心的恐惧。人们对死亡的忌讳正好说明了一般人不敢正视死亡,所以才有了宗教和哲学。《向一只死兔子讲解艺术》单从行为上理解是滑稽可笑的,谁会对一只死兔子喃喃自语?为什么作者要用死了的兔子呢?在作品中,波伊斯利用“死”,营造了一个悲剧性的画面,如同一个悲痛欲绝的人,对着心爱的人喃喃自语。除了该作品外,他在许多的作品中都有对此元素的表现。人类的生存,是无数的牺牲换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厮杀,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都是人类发展路上的牺牲品。“艺术要生存下去,也只有向上和神和天使,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他始终认为人应该保护大自然,并与动物结为一体。对于自然的保护,不仅是艺术的生存,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三、对“死兔子”的选择

在对两种意象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后,再对波伊斯对象的选择便不难理解了。首先,是对象的特殊性。兔子的宗教寓意与“死”的特殊状态的呈现形成一个观念:牺牲。牺牲是崇高的,与单纯的“死”无法达到的高度。对于现有的一切,过去做出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看待这种牺牲,是将其忽略,还是如同慰藉亡灵一般?波伊斯选择了后者,在人类的前进发展中牺牲的都值得人类缅怀,应当给予同等的重视。在某些注释中,这成为了一个来自于“前法西斯”战场的大兵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不贴切的,似乎是将一个伟大的艺术观念变成了一个前纳粹的改过自新的行为表现。除了表示对艺术家本人的否定,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诬陷。其次,是强调。已死的兔子被赋予听解说的权利,在客观上是难以被理解的,但波伊斯给予了它聆听的权利。这是在强调聆听的重要性。聆听的在表面上是兔子,实际上是人类。门被反锁,人们无法听到作者的只言片语,如同作品一样,聆听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具体的形式或内容。艺术需要聆听,需要用心感受,不仅限于面画展现的符号表象。再者,是与神灵的联结。死兔子已经不存在生命迹象,灵魂得以超脱。波伊斯通过对其肉体的解说,实质是期望通过这个行为,完成人与神,人与灵魂,人与自然的灵性的、意象的平衡。

波伊斯对于作品的主题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作品作为艺术品存在的本身。他对自然,对社会次序的认识是深层次的,艺术的表现只是做为其主题表达的工具。显然,死兔子丑陋阴暗的形象不符合任一审美特性。他企图利用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次序,他抛开了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审美,将其引申到了社会哲学的高度,正如他的话所说:“人类就是审美。审美就是人类本身。”

【参考文献】

[1]沈语冰,顾丞峰.当代艺术的主题[M].江苏美术出版社.

[2]易英.世界美术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安·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M].李震,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阳代娟.从博伊斯看基督精神[EB/OL].

http://www.godoor.net/text/image/art18.htm

[5]百度文库:观念艺术之波伊斯[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d3b3c52258fb770bf68a5506.html

[6]冯皓,付兴鹏.波伊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3).

[7]易晓燕.解读波伊斯作品中的生死意象[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5).

猜你喜欢

兔子
兔子
兔子
兔子捉迷藏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找死的兔子
找死的兔子
找死的兔子
找死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