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2013-04-29林娜
林娜
摘 要: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美术课堂被忽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也常常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美术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高中美术课堂的现状
目前,虽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当今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升学体制中,美术教育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笔者以高中美术教育为例,探讨一下美术课堂教育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一级达标高中,只有高二年段开设美术这一科目,使用的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这本教材。以笔者平时上课以及听课的感受来看,目前的美术课堂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概括起来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热情比较低。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缺乏教育资源的偏僻乡镇,这种情况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在此总结三点。
1.知识断层
现在很多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都流于形式,所以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极度缺乏美术教育,这使得他们在以后接受美术教育时,由于知识点和难点的突然提高而无所适从,以致逐渐对课堂内容失去了兴趣,同时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照本宣科
有部分教师同样认为美术课是无关紧要的一门课,不认真对待。有些教师守着十几年的教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可想而知,这些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学生提不起兴趣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3.形式单一
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还是延续过去“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探索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不自己动脑思考。
三、针对这些原因的对策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来改善。
1.温故知新
针对学生知识体系断层这个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温故知新,在新课程中为学生穿插过去的知识。
比如:湘版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主要介绍的是中国的民间美术。但是,笔者注意到,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中,学生对于质朴的民间美术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而且教材中涉及到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民情及美术形式,如果全部都讲解一遍,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于是,笔者决定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挑选“剪纸”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艺术形式进行重点学习,其他内容适度简略。更为关键的是,引入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剪纸内容,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把初中课堂上的实践部分带入高中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亲手制作一幅剪纸作品,班级里充满了学习的热情与钻研的精神,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欣赏了全班同学的作品,大家都非常有成就感。
2.联系实际
湘版的《美术鉴赏》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难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将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比如:湘版《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篇关于佛教美术的内容。笔者就在这一节课中,加入了“本土”的佛教美术内容,也就是本市著名的瑞云塔。这座塔是本市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高高矗立了400年之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建筑。当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瑞云塔的图片时,都来了兴致,于是笔者就请一些学生讲讲自己印象中的瑞云塔,包括它的造型、年代、艺术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由于大家对这座塔比较熟悉,所以能说出很多有关它的内容,分析起来头头是道,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形式多样
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鉴赏课的形式一直很单一,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对教材的突破。学生期盼了解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主流的美术史内容,他们还被当下现代、时尚、标新立异的新艺术形式所吸引,这部分内容也是美术教师要予以关注的。所以笔者认为应突破教材的限制,增加一些时下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课题。例如:笔者就曾开设过“动漫”“海报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特殊造型”等教材以外的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方式的改变。除了对教材内容的突破,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可以大胆尝试的一个方向。如在摄影欣赏课上,笔者让学生准备好相机,走出课堂,到校园的各个地方拍摄风景,亲身感受摄影的魅力。在第二节的作品欣赏课上,笔者让学生进行成果的分享,最后还在学校的“文化节”上进行展示,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审美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美术工作者应该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学会感受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