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能救得了春晚吗?
2013-04-29刘海洋
刘海洋
最近有两条新闻,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一条是因为国足以1:5输给了临时拼凑的泰国队,中国足协炒了有史以来工资最高的西班牙籍主帅卡马乔;二是央视终于放下身段,聘来了一位有史以来身价最高、腕儿最大的春晚总导演——冯小刚。说起来,这几年,就让国人爱恨交加、哭笑不得的程度而言,国足和春晚还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哦。
但是,和一路狗屎不上墙的国足相比,春晚可曾经风光八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何以沦落到了如此灰头土脸的程度?“聋子不怕雷,咱就导一回”,冯小刚导演的话,怎么听都有点跳火坑的意思。
春晚确实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是事实。其症状是:内容说教、情感虚假、粉饰太平,用现在的官方语汇来说,就是严重脱离群众。
想当年春晚草创之时,曾致力于打造成一餐给全民带来欢乐的“文化年夜饭”。它搜罗华人世界的演艺精英,上观众想看的星,唱观众爱听的歌,时不时还说点老百姓的心里话,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侯跃文的“打牌”、陈佩斯的“吃面”等针砭时弊,直斥世道人心,至今依旧经典。而经过了30年的发展,这餐年夜饭早已变了味,前央视台长杨伟光说:“春晚是一台讲政治的文艺盛宴”。一讲政治,这事就大了去了,听着都怕,谁还能乐得起来呀!
我经常感慨:在中国做媒体,实在是一很悲催的事。媒体是要做影响力的,没有影响力,这个媒体没价值;可是影响力大了,你也就麻烦大了,必有你不能承受之重。就一个电视节目而言,其之所以能形成影响力,无不是由于创办之初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与观众需求,锐意创新,精益求精,从而扬名立万成了品牌。但是当有了影响力之后,领导就开始重视了,权力就开始介入了,表现为节目审查越来越严,审查者的级别越来越高,而且会抑制不住地想把它当个宣传工具用。而后,节目内容日趋平庸,公信力逐渐丧失,直至沉沦或者死亡。这样的生命周期,我们在央视以往的《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栏目上都见到过,见怪不怪,无理可说。
学者熊培云曾开玩笑说:中国男人有两种死法,一种死于国色,一种死于女色。如果用国色来形容权力,用女色来形容商业,那么这也是中国媒体品牌的两种死法。春晚的命运,向我们划出了一条成于草根、毁于庙堂的残酷曲线。春晚的历史,就是国进民退的历史,是政治权力越来越大、导演权力越来越小的历史。曾五次执导春晚的导演郎昆说:“春晚不是总导演的艺术”;七次参与春晚,两次担任总导演的袁德旺干脆说:“总导演就是总碎催(北京话,打杂的)。”我听到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是:春晚的总导演其实应该叫 “总场记”,就是负责把领导的意见当场记下来,并贯彻执行之。
其实,要救春晚并不难,去宣教化就是唯一的出路。冯小刚导演希望所有创作者都不要“自我阉割、自我审查”,也希望审查的领导能“高抬贵手,网开一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不是冯小刚能不能救得了春晚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或许是:那些个神秘的“上头”真的想让冯小刚救春晚吗?
冯小刚执导春晚,肯定是一个好事情。我们希望冯小刚导演能坚守他接地气的本性,以他修炼多年的草根智慧和柔软身段化解一切困局,让马年春晚耳目一新。如果那样,以管控为主导的整个文艺界,或许都会有一些新鲜的变化。
当然,还有一条这几年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证明确有奇效的退路就是——如果今年的春晚不提气又被骂了,央视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说:众所周知,此事是一个临时工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