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中成长
2013-04-29邹国英
邹国英
摘要:童话故事在每个时代因为时代背景而有其特色。在新时代,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童话故事本身的特点,合理加以运用和创编,将它引入到我们幼儿园教育中来,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到童话故事的讲述、创编、表演,让幼儿理解每个童话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童话故事性的情景教育,让幼儿学会生活常识和做人的基本道理。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却能为我们的教育服务,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童话故事; 幼儿; 童话剧; 表演; 讲述; 创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95-002
童话在每个人的童年都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每个人在小时候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木偶奇遇记》等。这些童话故事都是我们童年时期耳熟能详的。俗话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现在孩子们所接触的童话故事也有自己的特色,与我们童年时所知道的又有所区别。有些是经典的童话故事,经久不衰,也有一些是经过改动的童话故事,更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时期童话故事。新时代对童话故事的定义也有了变化,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就运用这些改动的童话故事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教学。
一、让童话故事走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3岁的孩子能用简单的语言与成人、同伴交流,可以叙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只是带有很大的情景性。但是此时的孩子又正好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不能得到科学地引导和发展,将会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
3岁正好是小班年龄段,所以在小班时期,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我们更多的不是中规中矩的给孩子上课,而是和孩子交流。我们的交流与平时人们意识里的谈话又有所区别。因为我们把童话故事内容引入到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特意改编或创设了相关的内容。考虑到小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将童话故事里的角色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小兔子、小猴子、小狗等。如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的用餐习惯,我们创设了童话故事《皮皮吃饭了》。故事的主角是小狗皮皮,内容是关于吃饭的一些习惯。这个故事孩子们很喜欢,所以我们经常会跟孩子一起讲这个故事,还会引导他们知道饭前不洗手、吃饭讲话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孩子们熟悉了故事情节之后,我们还组织他们来进行故事表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演绎来知道吃饭要注意哪些事情,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
班级是小班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小社会,所以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后他们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经常会出现相互擦碰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又改编了童话故事《三只蝴蝶》,让幼儿知道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关爱。这个故事有点长,我们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来不断讲述、完善、改编,还让幼儿一起参与到童话故事的改编中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
在小班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大多采取的是创设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现实生活的,所以他们易懂、易学。通过进行童话故事讲述和表演来让幼儿懂得生活基本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还原幼儿本性,体现幼儿特点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有六解放的思想,其中有一项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一般教师为了所谓的常规和管理方便,通常更多地会要求孩子在教室里保持安静。但是小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的同龄孩子,在相互熟悉之后,自然交流欲望强烈。加之他们处在一个从家到学校的转折时期,一时无法适应或遵守老师和幼儿园的规范,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讲话,什么时候要保持安静。这个时候,老师一味地要求幼儿保持安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伤害孩子的心灵。我们应该正视孩子的本性,尊重孩子的想法。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也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小班的孩子爱讲话、吵闹是正常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孩子活泼的天性。如果教师用硬性的规定或常规来要求孩子,一来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二来也会伤害到孩子天真烂漫的心灵。这个时候,如果用一个个小班幼儿特点的童话故事来让幼儿自己学会遵守规则,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并且可以用童话故事里的角色来吸引幼儿,教育效果会比老师单纯一遍遍说教或惩罚性教育来的有效。
童话故事不但可以用来进行我们的幼儿园常规教育,更可以体现孩子自身的特点。在我们的童话剧创编中,我们让孩子自己参与,自己来创编故事,然后进行表演。每个童话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每个孩子的想法。儿童有他们自己独有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老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并进行正确引导。
三、通过童话剧表演,建立合作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这就是他所推崇的“教学做合一。”“童话剧表演”就是“做”。通过表演得到的启示就是“学”,而且还是独立地“学”、自主地“学”。小班的孩子或者是幼儿园的孩子都不能长时间静坐、倾听,他们会有“动”的冲动,想要自己参与、想要自己尝试,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鼓励孩子来进行童话剧表演,相互表演、相互欣赏。
童话剧表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需要几个人或者全班幼儿共同努力、配合的。如果中间一个人出了问题,会影响整体的效果。但是结果却要大家一起承担。所以在童话剧排练和表演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同伴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一旦一个人出现了问题,我们也是大家一起帮忙,不是一味的责怪某人。这样孩子在表演中不但建立起了合作意识,更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为了培养良好的师幼关系,争取幼儿的信任,老师也会参与到孩子们的表演中,或客串某个角色,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性,增加乐趣。如小班下学期我们一起进行了《小兔乖乖》的表演。在这次选角色中,大家都不愿意当大灰狼,所以老师来当大灰狼。可是大家都想一起表演,所以我们增加了兔子爸爸这个角色,还多了好多的兔宝宝。这样一次表演就能有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通过这个表演,孩子们建立了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大人不在家,不能给别人开门。孩子们在表演中也是充分表现出了小班幼儿的特点:活泼、机制、特殊的思维。
四、在童话表演中学会爱
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要爱自己的父母、要爱护公共财物……可是教师一遍又一遍讲着,却发现教育效果不明显。不少人会怨孩子没有感情、冷血、不懂爱。那么你懂爱吗?爱是什么?要如何来爱?你教会孩子了吗?其实孩子不是不会爱、不懂爱,他们会爱,只是他们不知道原来这个就叫“爱”。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孩子“什么是爱”。
爱,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也可以从一句关心的话语开始。爱的定义很广,我们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采取具体的、切身的感受来进行教育。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将一切都赋予了生命,从生命的角度来教会幼儿“什么是爱”、“如何来爱”。如我发现我们班上小朋友经常会剥掉蜡笔上的纸、弄倒椅子。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编了一个童话故事《椅子和桌子》,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椅子和桌子间的对话来让孩子们了解别人的想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其中桌子椅子的对话有一部分是请幼儿一起想的,有些是老师想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知道了自己弄倒椅子椅子也会疼,会讨厌自己,以后不让自己坐。我们还鼓励孩子和自己的小椅子做朋友,好好爱护它。由此我们还扩展出了《杯子和水桶的对话》、《蜡笔的想法》等通话故事来让孩子知道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学会爱护身边的事物。
童话故事或童话剧的内容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它以现实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夸张、幽默、对比、讽刺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社会道德等。童话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有特点的,所以这也是吸引幼儿一个根本的原因。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童话故事的特色,合理运用,科学创编,让它在尊重幼儿本性的前提下,符合我们现在的审美观,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曹中平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明聪编.《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第一版
[3]虞永平主编.《学前教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5第三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