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必须先对监管者动真格

2013-04-29周人杰

环球人物 2013年8期
关键词:动真格监管者政府职能

周人杰

在街边的小摊上咬一口香气四溢的“羊肉串”,会是鸭肉或其他肉类制成的吗?在琳琅满目的大超市中,色泽亮丽的水果是否打过石蜡?这些老问题还没解决,黄浦江上又来了一群“漂流猪”,让人们对猪肉忧心忡忡。这还只是被发现的,它们很可能只是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究竟能不能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谈食色变”简直成了中国民众最敏感、最脆弱的心理图景。

这也正是每年央视“3·15”晚会备受关注的原因。今年,这台晚会专门设立了“政府在行动”环节,昭示出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政府是食品安全的“关键责任人”。但是,从曝光食品造假的黯淡胶片中也不难发现,记者的暗查、暗访是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方式。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更为专业、更富精力与能力的监管部门,就发现不了这些问题?为什么他们失语、缺位,甚至“选择性失明”?

一种常见的批评,是指向食品监管领域的政出多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分而治之,成了“九龙治水”。现在,两会刚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九龙”归一,传递出整治食品安全、重塑市场秩序的最大决心。

机构调整的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也必须即日启程。倘若仅仅是换块牌子、改个公章,而不从根本上转变职能,“一龙”照样会出现问题。史学家钱穆就曾批评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往往造成各种规章前后矛盾,还是等于没规章。因此,诊治食品安全的痼疾,既要在转换机构形式上“把准脉搏”,更要在转变机构职能中“辨证施治”。

实际上,对一些基层治理者而言,把更多精力投入食品安全监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在经济建设“锦标赛”模式下,基层干部升迁与GDP和财力增长挂钩,比起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等“见效慢、难出彩”的工作,他们当然喜欢为招商引资这些看得见的政绩忙碌。为政者急功近利,能投资就能上马、能纳税就能开张,食品生产企业自然是参差不齐,“萝卜快了不洗泥”,政府监管成了空谈。

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与企业主打交道的往来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利益勾连。学者张长东在《税收与治理:威权主义中国的政商关系》一文中介绍了一个案例:某企业家靠贿选挤掉竞争者,当选县级人大领导,触犯了当地官场“潜规则”,几番“劝导”仍无果,而后税务部门出面以查税胁迫,结果其竟主动请辞。

滑稽的案例背后,浮现出“官”与“商”勾肩搭背。在这种千丝万缕的官商勾结中,食品生产企业只要不出太大的问题,于公可以交税,于私可以给钱,一些基层干部怎会不“睁只眼闭只眼”呢?审视这样的地方政治图景,要对生产者“动真格”,必须先对监管者“动真格”,力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食品安全的“管理困境”也警示我们:相对中央与省级政府而言,市县一级地方政府,其优势在社会领域而非经济领域,很多经济问题不该管也管不好,很多社会问题必须管却没有管。“舌尖上的中国”期待“自我革命的政府”:严格落实“瘦身”任务之外,还须咬牙在经济领域“抽身”,逐步淡出甚至放弃对一家家企业的微观干预,把精力转移到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

杜绝食品造假,还人民以幸福安康,离不开领导方式的转变。食品安全如此,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诸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期待新一轮的政府改革,能够对监管者动真格、对干部晋升的“指挥棒”动真格、对官商之间的利益链条动真格。

猜你喜欢

动真格监管者政府职能
地炼断臂动真格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探析
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尝试
“荣誉回收机制”四川动真格
人才政策改革需要动真格了
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动真格促实效
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实践工程咨询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防范的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