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之外看英国教育的“人本主义”
2013-04-29张心一
张心一
摘 要: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英国之行让笔者从理念到做法、从大处到细节更好的理解了这句话。
关键词:英国之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84-001
日前,笔者非常有幸赴英参加了无锡市教育局与英国Essex郡合作的培训项目。四周时间参观了三所小学,听了十余节课,感触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充分感受到了 “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和细节之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学校甚至社会的每一个与教育有关的“细胞”都把孩子真正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
一、“人本”之基础——资源丰富经费足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当作国民福利之一的国家,教育经费是相当充裕的。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豪华、新颖的建筑,小学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平房。但是相反,教学设备齐全,特别是教与学的资源非常丰富。
笔者所在的Wickford Infant School是Wickford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学校的校舍基本还是百年前的样子。与毫不起眼的校舍相对应的是令人羡慕的教学“软装备”。
学校的resource room(资源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学校的图书馆书目很齐全。再看看教室。每个教室都配有Interactive whiteboard(互动白板)和供学生用的电脑,并且都接入互联网络。老师每天会提前选择好练习,学生每天早上到校之后就会自己到白板前面去做一些趣味练习。
学校随处可以看到学生的各种作品:陶艺、水粉画、水彩画、拼贴画等等
二、“人本”之表现——环境人文特色明
英国学校的布置不同于国内的统一与功利化,而是处处体现着人文气息。
Corridor(走廊):一走进各个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五颜六色的走廊。笔者的学校入口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Special work,每周都会在各班挑选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介绍。
Classroom(教室):进入教室你不会看见哪块墙壁会空在那里。在教室的所有墙壁上、甚至天花板上都贴满了图片、单词卡片和一些规章制度等,让学生时刻都沉浸在知识和规则的包围之中。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角”:数学角、字母角、颜色角、作品展示角。学生一抬头就能看到这段时间各个科目学习的主要内容,看到自己各种不同的作业或作品。
Playground(操场):操场除了常见的一些运动和娱乐器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活动,学校还设计并制作了许多辅助游戏的线条或方框、数字。此外,笔者去的三个学校都有供Gardening Club(园艺俱乐部)活动的田地,孩子们自己种番茄、土豆、生菜等,然后成熟了由Cookery Club(烹饪俱乐部)的孩子们去烹饪。
三、“人本”之根本——活动多彩兴趣浓
在英国的四周除了看到学校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还有很多异彩纷呈的课外活动,笔者待了短短四周就参加了很多活动:健康周、运动技能大赛、跳蚤市场、迪斯科之夜、为学校筹款义卖会等等。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运动日和创新艺术节。
因为都是5-7岁的小朋友,所以运动日的比赛项目就只有两项:短跑和趣味跑。但是,有两点和国内很不同:首先,与国内挑选个别学生重点训练然后参加不同,这里的运动会是“全民参与”。老师会在运动日前的体育课上训练趣味跑的规则和技巧。其次,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来观赛的家长,真的是抱着“重在参与”的精神。不论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所有孩子都能得到掌声和欢呼。有这样一个细节:短跑过程中,有个孩子跌倒了,而且好像摔得比较厉害。其他孩子都到了终点,他还没能爬起来。这时,所有场边的孩子和家长都热烈地鼓掌和欢呼,为这个孩子加油。老师还跑到终点,喊着孩子的名字鼓励他站起来继续跑到终点。最后,在大家的加油声中,那个孩子勇敢地爬起来并小跑着到了终点。场上顿时响起了整场比赛中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虽然这个孩子在比赛中失败了,但是这份关怀一定会让他更加难忘!能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能在失败后继续前进,这次经历一定会是他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创新艺术节是Wickford学校的传统节日,辖区内的10所中小学每年聚在一起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同一个主题。这次的主题是Around the world(世界之旅),各个学校的孩子除了各自表演了10个不同国家的歌舞,还在一起表演了大合唱,场下的家长们也参与进来,台上台下歌声一片。没有评委、没有比赛,每个孩子都是演员,每个孩子也是观众,大家都尽情享受这个愉快的夜晚,感受各国风情。学校参与演出的孩子也都是自愿报名的,负责的老师说: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这与国内所谓的挑选好苗子重点培养,为了比赛重点训练的艺术培养又是很大的不同。
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从这两次活动中不难发现,虽然不是在课堂上,但是英国的教育者一样把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把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作为首要任务,而且不是部分孩子,而是全体学生。
四、“人本”之补充——社会参与力量大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博物馆、艺术馆众多,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点大家都有所耳闻。但这次赴英国学习,除了对此有亲身感受外,还亲眼看到各种博物馆、艺术馆与中小学的良好合作机制。
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笔者看到几批师生在里面参观。学生拿着纸笔趴在玻璃柜上记录,一会儿集中交流、提问,然后又分头观看探究。还有几批学生围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周围,把玩着展品,老师陪在一旁,博物馆的专家在认真投入地为他们作讲解。学生不时举起小手提问,轮不到他发问手决不放下。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城堡,笔者还看到一群学生坐在地上认真上着历史课。
在参观几所学校的过程,我们发现总有几个教室是空着的。原来都是去visiting(参观活动)了。因为临近期末,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所以外出参观和考察就成了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有半天一天,也可能是两三天。除了博物馆,学生们也会走进警察局,走进农场或者郊外。学校也鼓励家长带孩子去度假,哪怕是在学期中也不算缺席。因为学校坚信带孩子去度假,去看世界去体验生活,也是一种教育。
此外,教会、校董会的人员也会不定期的到学校与孩子们交流。有的中学还会邀请名校诸如牛津、剑桥的学生来参与孩子们的活动,以此现身说法,鼓励学生树立目标、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