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剧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线

2013-04-29张健韩丽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表演语文教学

张健 韩丽娟

摘 要: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的课文较多,包含着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这类课文的教学,除了“听说读写”一类的语言能力训练外,“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受到不少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形象剧场; 表演

语文教学除了“听说读写”一类的语言能力训练外,“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受到不少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变奏

相信不少老师对于苏教版中《负荆请罪》一文不会陌生,这是一篇多幕剧课本剧,叙述的是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其实,之前人教版中有《完璧归赵》一文,这两个故事在情节上相辅相成,在体裁上却迥然不同,教材编写的这一改变,可能无意中在渗透着表演这种学习形式。

每次执教《负荆请罪》一文,笔者都是以“能够表演其中完整的一幕”为教学目标,对于课文内容却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然后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分组、背台词、彩排,最后表演。

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总不忘颁出“最佳廉颇”“最佳蔺相如”等奖项,以为这样的课堂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细细想来,这样的学习方式看似热闹,却有违语文教学的规律,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没有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就滑稽、稚嫩、生涩地表演一番,换来的是台下同学的阵阵大笑,这笑声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刺耳。

“形像剧场”一词来源于西方的Image Theatre,不需要借助任何道具,不需要语言和动作,用简单、静止的形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觉,因此又被称为“雕塑形象”。与传统的课堂表演相比,有不少突出的优势:

1.切口小、难度低,并不要进行过多地排演,不必熟记台词,易于操作,因此学生积极性高;2.准备的过程简单,无需准备服饰、道具等,一节课结束便可以进行形像剧场的表演;3.参与面广,因为短小精湛,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表演;4.寻找矛盾的交织点,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深化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5.源于文本,高于文本,使人物形象更丰盈,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6.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和参与者,注重生生、师生、生本的互动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学习体验。

二、准备

形像剧场虽然很有趣,但是,前期的准备还是需要很充分。这实际上是一种专业能力,自然需要先用两课时进行训练。其操作大致可以分为“摆——说——做”三步走:

第一步:找交点,摆雕塑。一篇课文中一般包含多个场景,涵盖了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那一段段场景,构成了丰富、立体的画面,包含着人物、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学生需要寻找一个事件或人物的交叉点,即矛盾冲突的焦点,学生根据情节中相关提示语,摆出造型,做出雕塑。重点在于表现出人物的动作、神情,有时需要依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揣摩人物的内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做出雕塑。

第二步:依文本,诉衷肠。学生摆出造型,只是追求一种形似而已,他们不一定能把握人物的言行举止,我们也不必过于追求形似,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文本,体会当时人物的心境,构建自己的思维,以达到与文本及其中人物的共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独白。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学生表达明白通畅,并能与文本人物当时所处情境相通,就应该给予鼓励。

第三步:据常理,化行动。这个环节既依托文本,又高于文本,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研读,并能根据事态发展的惯性,结合自身经验,合情合理地将剧情进一步向前推进,使文本及人物丰盈起来。这个环节中,学生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仅仅有内心活动,更重要的是化为行动,将故事向前延伸开来,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过程,学生在不违背常理的情况下,可以大胆地想象,彰显个性,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学有所长。

三、演出

以《负荆请罪》一文为例,笔者运用了“形象剧场”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和反思,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想演一演吧,三人一个小组,选择文中一个场景,用“形象剧场”的方式表演出来,3分钟时间商量准备一下。

生按照分好的小组,商量场景及角色,并试演。

师:我们要比一比,哪组摆得造型最逼真,我们一下子就能猜出他们在干嘛!哪组先来?

第一组上台摆好造型,台下不时传出笑声,表演者也忍不住“扑哧”起来。

师:记住你们现在是雕塑,造型摆好就不能动,表情同样如此。

这组三名同学立即停止了笑声,渐渐进入角色,台下同学也安静下来,默默地思考着。

师:谁来说说他们分别是谁?

生:这两个面对面站着的是蔺相如和廉颇,头低一点的是廉颇,因为他很内疚,最旁边的是韩勃,因为他是门客,所以双手交叉在前站立着。

师:观察很仔细,你能想到他们正在干嘛吗?

生:应该是蔺相如原谅了廉颇,并把他扶起来。

师:看来你对课文很熟悉,学得很认真,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好吗?

师轻轻一拍“廉”的肩膀,“廉”:哎,我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这么糊涂啊!

师轻轻一拍“蔺”的肩膀,“蔺”:廉老将军终于和我握手言和了,真是太好了!

师轻轻一拍“韩”的肩膀,“韩”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因为课文中韩的戏份不多,言语自然少了。

师:你看着这一幕,难道心里没话说吗?

“韩”:太好了,廉将军能知错就改,真是万幸啊,我们赵国有救了。

掌声一片,我也没有料想“韩”的回答如此精彩,顺理成章,说中要害。我依次又拍了这三个同学的肩膀,他们的心声再次交织在一起,配合得天衣无缝。

师:此时此刻,你们三个人接下来会做出怎么的举动呢,30秒考虑一下,待会儿以我“击掌”为信号,你们开始缓慢做出举动,记住一定要慢,我数三声,你们还要保持静止不动,再次形成雕塑。

随着我的一声击掌,“蔺”搂着“廉”的肩膀,相视而笑,而“韩”则转身走开,“一、二、三,停!”三名同学戛然而止。(下转第55页)

(上接第66页)

师:“蔺相如”你正在干嘛?

“蔺”:我给他披衣服,怕他着凉。

师:“韩勃”你在干嘛呢?怎么好像要走啊!

生:我下去准备酒菜,让他们好好喝两杯。

台下一阵笑声,然后一片掌声。

接下来其他同学还进行了表演,有的演“两辆马车相遇”,有的演“韩勃幡然醒悟”……当然也有演上一幕的,虽然情节相同,但他们的“心声”富有个性,故事的发展也可以各具特色。比如有“廉颇”说:“我真是越老越糊涂了,蔺大人处处让着我,我还咄咄逼人。”“幸亏蔺大人原谅了我,要不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蔺大人年轻有为,深明大义,我可不能倚老卖老啊。”……不难发现,在以上环节中,台下同学的思维一直保持活跃状态,老师也不仅仅是主持人,全班所有人都会进入情境中,整个课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称得上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反思

再好的教学方式如果缺少了师生的反思,其效果都会打折扣。因此,学完这课,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梳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真实地总结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下一次采用“形象戏剧”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就更重要了。这种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

1.学生参与的情况。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有没有被动参与的?只有当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学习中承担一定的角色,或积极思考,或发表见解,或提出疑问,或组织评价,他们才能获得学习的真实体验,储备学习的能力。还在于这样的学习活动,一定是主动积极的,那样才能发挥参与式学习的最大能效。

2.学生学过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在形象戏剧中得到了应用?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运用与表达”,这是学生构建学习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知识,还有情感、能力,同样这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反刍过程,会产生出新的知识、体验、情感。

3.学生能否体会这一课的核心价值观?有没有更深地理解教学内容?课本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材,储备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一切学习活动形式都为这一内容服务,“形象剧场”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也不例外,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价值观、理解教学内容,又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做出调整。

4.组织教学的时候,有没有出现“短路”的情况?因为,学生在参与时很可能在体会角色时,出现偏差,而一时又想不起来采用何种适当的方式。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如果这个问题不做反思,这一次看似失败的经历就会阻碍学生下一次尝试。就像表演《负荆请罪》时,对于韩勃这一角色的挖掘,由于他不是主要人物,戏份少,所以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其实如果能正确、深入地走进韩勃的内心,那就说明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演好韩勃是个突破口,老师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5.有没有不愿意合作的学生?“形象剧场”离不开合作,无论是台上的对手戏,还是演员与观众的互动,都是需要合作的。如果有学生不愿意合作,老师要理性的分析原因,是他们对合作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喜欢吗?是他们的建议没有被同学采纳接受吗?是他们对这种活动的操作还不熟悉吗?是他们对于课文理解得不透彻吗?……了解他们的情绪,理性分析原因,最终让他们会合作,能合作,爱合作。

总之,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实践,才能科学、熟练地运用“形象剧场”这一教学形式,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猜你喜欢

表演语文教学
浅谈京剧武旦表演
浅谈歌唱演员的基本演唱技巧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