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下的情感空间
2013-04-29奥京
奥京
摘 要:随着现代城市的日益发展,“城中村改造”也成了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大热门话题。但往往是低矮的裙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很少有保留了城中村原有社区生活风貌的改造。本文就基于“高密度下的情感空间”这一主题,以汉口老社区单洞路鲜花市场集合住宅设计为例,探究了提取场地原有生活元素、市井文化对于社区生活多样性、交往空间重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情感空间;生活元素;重塑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But always the dense old houses are replaced by the forest of tall buildings, and thus, there is little 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community life style. Based on the theme " the emotional space at high-density" , we have studied the old community Dandong Road residential design as an example,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extracting the original site life elements and street culture to our process of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communication space remodeling.
Keywords:re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emotional space;life elements;remodel
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110-03
1 前言
单洞路社区是典型的的城市繁华区中心的一片城中村孤岛。社区中的建筑大多建于40年代,且建筑密度极高,人口密集,再加上当地居住者陆续的加建,更使地块显得不堪拥挤,与周围高楼林立的城市光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区居住环境其实较差,当地人还会选择一直住在这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作为武汉市的“黄金地段”,基本生活设施相当完善,交通便利,购物便捷,医疗教育设施齐全,几乎满足了人们全部的生活所需。另外,单洞路是汉口甚至武昌一片有名的鲜花市场,其鲜花零售批发已经自成一派气候,而且在其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催化下,发展前景广阔。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块上展开了“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集合住宅设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再破败再拥挤不堪的光景也难以掩盖市井中充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无一例外的被这种最原始最地道的“大武汉”气息感染了——三人成群唠嗑晒太阳的大妈,五人一伙下棋打牌的老大爷,窄巷中跑跳嬉戏的小孩,挑担的货郎,唱着吆喝的手艺人……这样的交往空间正是我们当代主导生活方式所缺乏的,这样的交往方式也正是当代人所向往的。于是,围绕“高密度下的情感空间”笔者展开了调研、分析和设计。
2 社区基本情况调研
2.1社区简介
单洞路社区位于京汉大道、解放大道以及江汉路所围合成的街区内部,周围被多层建筑和几座高层围合。在场地中,本土居民基本均为原武汉电池厂的职工及家属,工厂倒闭后,全体职工下岗,武汉市政府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居民生活困难。后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协商,在武汉市政府、税务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同意支持下,单洞路社区居民将住宅的一楼开发成店面出租,建立了该片区唯一的鲜花零售批发市场,同时市政府也给予当地居民及商户一定的优惠政策。
2.2人群结构比例及居住方式(见表1)
从人群比例(图1)来看,社区主体是原住民和租户,且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原住民趋于老龄化而外来租户多为青年群体。这是因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扩张,部分区域功能结构发生变化,大量年轻人由于周边工作就近求租于此,而原住民由于周边生活设施的完善
在集合住宅设计中,我们定位为保留原来人群结构,故在设计中要分别考虑到两类人群的不同特征及不同居住需求,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之类的。
2.3社区人群行为活动(见表2)
3.2.1交往空间的层次
美国建筑学者纽曼根据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空间的领域性将交往空间分为四个层次,设计中也以这个层次进行分类表现。
3.2.1.1私密空间:领域感极强、带有一定空间封闭性的空间,在设计中我们将其定义为家庭内部的交流,也就是进行一些避免外人打扰的活动的空间,如入口玄关、起居室、自家封闭阳台等。
3.2.1.2半私密空间:领域感与私密空间相比相对较差,为私密到半公共的过渡空间,属于一套居室的各个住户或者同一单元楼内的住户所共有,如楼梯平台,公共阳台等。
3.2.1.3半公共空间:笔者认为半公共空间在营造居住环境交往氛围方面是具有最高使用性、最具场所感的空间,它作为私密向完全公共的延伸部分,可以是进楼梯间前的宅前小花园,也可以是每层楼几户共享的充满大妈欢声笑语的公共平台,或者是充满邂逅的一条长长的走廊。
3.2.1.4公共空间:可以说公共空间是交往发生量最大的地方。对于居住者,大庭院、小窄巷、商业街道都属于他们交往的公共空间,但在各个空间中的不同区域又可能因为公共性程度的微差而发生行为活动的微妙变化;对于商业参与者,繁华的鲜花大道、可以四处穿梭的购物小巷以及自发延伸出的促销平台都是他们参与交流买卖的最好选择。
3.2.2特色空间
3.2.2.1居住部分:连续的条形蛇形住宅呈现三面围合,不仅为住户提供了多种方位的房间便于他们在家中即能互相喊话交流,而且围合出了一个存在各种层次活动空间的大庭院,“大武汉”的风貌在这里尽显无疑——有较为私密的单元入户口宅前小院,关系要好的几个朋友可以在这儿喝喝茶聊聊天(图5a),也有底层架空创造出来的灰空间,可以作为老年人户外健身区和儿童运动区域,功能适宜、尺度和谐(图5b),最核心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庭院中心区域,台阶、石凳、凉亭、树荫共同构成了这块场所感的体现,是居民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一个好去处(图5c)。
3.2.2.2商业部分:共享商业空间。在调研过程中单洞路两侧的鲜花店的互相交流也是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现象,再设计中我们也试图通过某种方式保留最初的这种元素。商业片区以点式分布的方式布置三点2~3层小楼,中间通过一些共享商业平台作为联系介质,其多重功能表现为不但可以作为商家交流的场所还可以作为其销售活动的一种延伸,对于消费者,摆脱了单调的购物空间增添了休息空间,而且,转角遇见花、漫步鲜花小道怎能说不是一种美好充满趣味的情致呢?(图6)。
3.3功能置入
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置入一些符合社区场所特征的功能业态,作为激活社区活力的又一策略。
3.3.1针对于社区活动场地、绿地、公共设施缺乏的现象,A区住宅底层面向庭院一侧设置部分架空活动区或贴近生活休闲娱乐的健身房、棋牌室等,非但不显商业性,而且体现出武汉市井文化的特征;户与户之间、组团之间设置休息平台并植入绿化,可以为住户提供小型种植、谈天唠嗑的场所。
3.3.2根据前文提到的以为住户创造就近就业机会来激活社区的方式,设计中在场地原有商业类型的基础上置入一些新的功能,如餐厅、小礼品店、鲜花DIY、书吧、水吧及活动中心,不仅给社区居民(侧重于打工仔)提供了再就业机会,活跃了人气,提供了便利,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除买花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4 结语
汉口老社区单洞路鲜花市场集合住宅设计提取社区中最为吸引人的元素——交流空间(即高密度下的情感空间)作为对社区恢复性重建和开发利用的切入点,在旧社区更新过程中重塑符合单洞路市井文化特征的场所,从而在优化社区环境的同时完成对城市肌理和地域文脉的保护,创造出了富有社区活力、生活气息、活动场所感的“老武汉”地标。同时,在旧社区改造更新过程中实现居住生活功能与文化商业效益的和谐再生,这也被视为一次颇具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它可能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旧社区的更新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彭韬.城市建设中新与旧的平衡——武汉市汉口老街区改造的思考设计.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第22卷第6期.
[2]邓蕾.武汉旧城改造更新研究——同丰社区个案研究.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
[3]侯正华.“形”与“神”——城市特色街区的四种模式.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
[4]冯量.武汉老街区保护及更新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