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宿舍“家文化”涵养研究
2013-04-29赵红妍张磊
赵红妍 张磊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宿舍目前存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备,物质文化有待提高;宿舍制度基本健全,执行效果有待加强;宿舍行为总体规范,个别行为需要引导等问题。涵养大学生宿舍“家文化”的措施主要有:物质文化上,宿舍装饰体现“家文化”;制度文化上,非正式制度彰显“家文化”;行为文化上,文娱活动倡导“家文化”;精神文化上,全方位辐射“家文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家文化”;涵养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拉丁语:cultura;英语:culture;德语:Kultur)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公认,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i 后人虽然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但泰勒的文化定义开启了文化定义的起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人对这个定义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ii
从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他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360百科上对文化的阐述来看,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主要归纳为三方面:器物、制度和观念,也即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不管是E·B·泰勒认为的文化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还是360百科上文化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三方面,可以看出所用的词汇虽然不同,但大体可以统一为: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加上文化中的“化”在在中文语境中的“教化”含义,笔者认为文化可以用四个词来形容它包含的内容,即: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宿舍文化的内涵
关于宿舍文化的内函,不同的学者阐释也各异。例如:崔大勇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活动为载体的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iii。
魏慧茹,单玉梅的《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机制》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种特定的场所文化,是高校学生在宿舍内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舍规章、宿舍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人际关系为载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宿舍成员在长期共同学习、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又在发展变化的、具有特定风格和鲜明情调的文化氛围iv。
本文涉及宿舍文化概念时笔者采用颜廷芬关于宿舍文化内涵的阐释。
三、宿舍“家文化”的内涵及内容
家的英文是family,借用公益广告的一句广告词:father(F) and(A)mother(M),I love(L)you(Y)!(爸爸、妈妈我爱你!)。就我们一般的理解,家应该是有爱的地方;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漂泊小舟的避风港湾;家是心灵创伤的疗养院。笔者认为宿舍“家文化”就是在宿舍文化中加入并突出“家”元素,在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涵养过程中以让宿舍成员有“家”的归属感,形成家的凝聚力为目标。
四、宿舍“家文化”与宿舍文化的关系
宿舍“家文化”不等同于宿舍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子集,但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成为宿舍文化的核心和主旨。从性质上看,宿舍“家文化”归属于宿舍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宿舍文化中的其他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家文化”的塑造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涵养中尤其应该突出宿舍“家文化”的涵养。
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宿舍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可以用“堪忧”两字来形容,尤其是男生宿舍的卫生状况比女生宿舍更差;老生宿舍卫生状况比新生要差很多。校外租房、夜不归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通宵玩游戏、宿舍成员之间有矛盾(尤其在女生宿舍)等这些问题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均比较常见。宿舍的这些情况,家长往往并不是太清楚,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个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一男同学将宿舍的视频给家长看了之后,家长感觉很“诧异”,随写信给院领导,“请学院马上整改,否则网上见!”由此,窥一斑,见全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舍文化的涵养已经迫在眉睫!
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宿舍培养“家文化”的必要性
(一)硬件设施基本完备,物质文化有待提高
根据相关的实地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分为普通型宿舍和公寓型宿舍。普通型宿舍一般是8—10人每间,10-15平方米,属于上下铺型,学习用桌摆在宿舍中间,两旁只留下很窄的过道,这种宿舍结构一般没有单独的洗手间和阳台,无热水器等。一层楼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浴室,宿舍费600元-800元/年。公寓型宿舍,公寓型宿舍一般有单间四人人,一个大寝室共用一个洗手间和浴室,而单间四人结构属于单间配、单间六人等结构。有的每个单间配有洗手间、阳台等。有的两间宿舍共享一个阳台、洗手间等,以第一种公寓型宿舍居多。公寓型的宿舍为每人拥配备了学习用的桌椅、衣橱等。一般宿舍内有装有网线接口,方便同学上网,宿舍费一般是1200元/年。
不管是普通型还是公寓型宿舍硬件设施都基本完备,而且由于耗资较大,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一时也很难改变。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宿舍管理方往往提供的是整齐划一的宿舍,缺少折射“家文化”氛围的装饰,如标语、字画等,使学生住在宿舍内欠缺了“家”的感觉。
(二)宿舍制度基本健全,执行效果有待加强
教育部在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自此各高校军均加强了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如各高校纷纷出台的“日查、周评、月总结制度”,“辅导员进公寓制度”等。这些正式制度基本健全,但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执行效果不力。根据相关调查约有一半的学生宿舍制定了非正式制度,如值日制度、会餐制度、出游制度等,而且绝大多数的宿舍认为这些非正式制度能够基本执行。由此可见,无论从宿舍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看,宿舍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有效执行都有一定的空间。
(三)宿舍行为总体规范,个别行为需要引导
宿舍的行为文化可以分为学习文化、娱乐文化和人际交往文化。学习文化上,根据相关的调查大学生经常在宿舍学习的人不到20%。。其次在宿舍成员逃课情况上,选择很多的3人(约3.8%)、多的9人(约11.3%)、一般的37人(约46.3%)、少的20人(约25.0%)很少的11人(约13.8%)v。
大学生逃课的现象较普遍。娱乐文化上,包括看电视、看电影、看球赛、听电台节目的文化;玩电脑和玩牌;K歌、卧谈、人际交往等,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的行为文化如在宿舍看黄片、夜不归宿等。可以看出学生宿舍的行为文化很丰富,但缺少了相关的主题与核心,即把宿舍当做家,培养“家文化”。正如河北农大九三果树一般同学永远的约定一样,宿舍的成员也可以有自己“家的约定,永远的约定”等,凝聚宿舍整体的“家”文化行为。
(四)宿舍整体凝聚力欠佳,“家”概念需强化
据调查,大学生男生宿舍一般都是单独行动,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圈,宿舍比较“散”,但男生总体上由于个性比较豪放,相互之间矛盾较少。女生宿舍大都“分组”行动,形成不同的小集团。集团内、“集团”内部关系融洽,但是“集团”之间的关系会差些,相互的包容的心理也会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倡导在宿舍内培养“家”文化,增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
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宿舍家文化的措施
(一)物质文化上,宿舍装饰体现“家文化”
首先从宿舍的大环境上,学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在每层宿舍的走廊内集中装饰体现“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如《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孝经》第一章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让学生从进入宿舍之时起,就能受的中国博大精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立德、明智、亲民、至善,达到精神的至高境界。其次从每个宿舍的小环境上看,倡导每个宿舍在宿舍的装饰上体现宿舍的“家”文化,以此规范、引导宿舍成员的言行,树立“家”的概念。
(二)制度文化上,非正式制度彰显“家文化”
在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宿舍检查制度》时应突出对宿舍文化的考评,要求每个宿舍制定切合宿舍实际的“家”文化规章。如以宿舍规章的形式,约定宿舍成员在成员父母生日时集体以电话、短信、信件等的方式送去生日的问候;为宿舍命名;设立“愿望墙”,把每个人的近期、长远及全体宿舍成员的共同愿望写在上面,宿舍成员相互帮扶、协助、共同实现个人和宿舍的共同愿望。
(三)行为文化上,文娱活动倡导“家文化”
学校各级团组织、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在组织各种文娱宿舍活动的时候要以“家文化”为理念,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例如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歌咏比赛、某主题幻灯片设计大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以此增强宿舍成员的集体意识,增强兼容并包、相互帮扶的合作意识、塑造“家”文化。
倡导宿舍成员举办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如集体出游、集体到访某个同学家等。当宿舍成员“一个也不少”的以集体为单位出席活动时,“家”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明显,宿舍凝聚力也就越来越强。
(四)精神文化上,全方位辐射“家文化”
宿舍成员间推选合适人选做“家长”,对宿舍成员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劝导和制止,主动关心宿舍成员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让宿舍成员对宿舍有“家”的温暖和依赖感,舒缓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压力,帮助同学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注释:
i刘国永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年
ii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iii 崔大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D].东北师范范大学,2009年
iv 魏慧茹,单玉梅.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期,第28页
v 大学生宿舍现状调查[OL]. 百度文库
【参考文献】
[1]刘国永.育需要什么样的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
[2]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
[3]颜廷芬.山东省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4]魏慧茹,单玉梅.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8.
[5]大学生宿舍现状调查[OL].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
f1e3b704e87101f69e3195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