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背上的青城

2013-04-29王远昌刘哲男

东方航线·新尚车 2013年8期
关键词:烧麦青城马鞍

王远昌 刘哲男

当我怀揣着席慕容的散文诗《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走进呼和浩特,诸多感受,令我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高原上善良而浪漫的民族,深爱而倾情。

早班的飞机,降落在背靠大青山的呼和浩特。塞外的风,有一种格外清新的触感。呼和浩特的白塔机场窗明几净,安静有序的人群,少了人声鼎沸的喧哗。出口处还有身着民族服装的人员,为游客免费发放呼和浩特市地图,让人倍感便利和亲切。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公元1581年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带领部众来到这片土地,看到水草丰茂便在此定居,垒建的城墙全部采用呼和浩特北部大青山上的青石,远远望去一片青色,因而被称作“青色的城。”

在市内乘车穿梭,看到远处那树木并不茂密、阳光下显青色的山峦,环抱着这座城市。

食色青城

在酒店旁的一条小街随便寻了一家半地下饭店,品尝呼市早餐。正在为门上的“稍卖”二字诧异时,老板笑盈盈地迎上来:“这烧麦又称稍卖,还能叫稍美呢……”后来经过他的讲解我明白了,烧麦是呼和浩特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烧麦就已名扬天下了。烧麦一词的来历,据说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早年间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_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热腾腾的烧麦,故称“捎卖”,即“捎带着卖”;一种说是因其边稍皱褶如花,故又称“稍美”。

老板亲自在开放的厨房做烧麦,顾客能一目了然。做烧麦的馅是用剔筋除皮、肥瘦适宜的新鲜绵羊肉,加大葱、鲜姜拌馅,再勾以熟淀粉。烧麦皮要用小麦粉,把和好的面擀成薄薄皮后,将馅放在晓麦皮里轻轻捏成石榴状。笼蒸七八分钟。出笼的烧麦皮薄如蝉翼,底端晶莹饱满,上端却如一簇梨花绽放,食之皮筋馅嫩,肥而不腻,鲜嫩可口。

吃过烧麦,又品尝了让我魂牵梦萦的呼市传统美食蒙餐。蒙餐是蒙古族文化的浓缩,诸如烤全羊、烤羊腿、炒米、奶茶等均为蒙餐的主流。在内蒙古,如果主人用全羊宴招待,意味着你得到了主人的最高礼遇。火焰上,整只肥羊烤得哔叭作响,脆皮焦黄,遍体流油,香气扑鼻,令人垂涎。烤羊腿虽然在全国各地都流行,可只有呼市的烤羊腿才最正宗。羊腿上的肉质松软、外皮焦脆、不膻不腻。入口不用嚼,酥烂而不碎。最后一道素拌汤是点睛之作,番茄鸡蛋等配料加上面食,是消化肉食的最好方法,食后胃里温暖舒服。

呼市人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傍晚要吃顿烧烤作夜宵,一天才算完美,由此应运而生了烧烤长街十余条。晚上七点,我就近到胜利路烧烤一条街,只见整条街摆满了大排档,人声鼎沸,很多人呼朋唤友在路边烧烤摊相聚。我寻了一家足有300食客的店铺刚坐下,听到旁边一位男士大喝道:“羊肉七十串、牛肉四十串。”这气势只有蒙古汉子才有。品尝后,感到羊肉串褪去了北方羊肉的膻腻,肉质鲜嫩。还有兜售自酿酸奶的姑娘,酸奶刚好解了烧烤的油腻。

浪漫青城

呼和浩特的民族风情浸染着每一条街道。这天遇上了一场蒙古民俗婚礼,好客的新人父母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婚礼。我问他典礼开始的时间,父亲告诉我“12时58分准时开始,这个时辰吉祥呐,而且可以给路途相对远的客人足够的时间赶路……”这位蒙古族大汉,肩膀宽阔,藏蓝色的蒙古袍穿在身上显得威武神气。

我被邀进大厅,不敢相信这是一场婚礼,更像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演展。婚礼开场是一曲马头琴合奏,琴声悠扬辽阔。屏幕上播放着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新人婚纱照。大草原上,英俊魁梧的新郎牵着马,马背上坐着娇羞的新娘。马头琴声激越,全场身着民族服饰的宾客们,随着音乐摆动身体舞动。婚礼开始,先请“代东人”致辞。代东人,善于辞令、熟悉礼仪、酒量大、能歌善舞者,代表男方父母,为台下亲朋好友致辞。

婚礼开始前我见了新郎,一个魁梧结实的蒙古族汉子,身穿金色长袍,领口绣着精美复杂的图案。婚礼音乐奏响,新娘父亲牵着女儿的手从蒙古包缓缓走出。新娘身着红色的蒙古袍,外穿美轮美奂的长坎肩。发型精美,上插全银簪、玉簪,还有珊瑚、绿松石串起来的额带,富丽堂皇,耀眼夺目。一对新人都脚踩马靴,既庄重又保留着蒙古族游牧的特色。

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父母、长亲逐一敬酒。婚典进行中,蒙古族人最隆重的烤全羊被抬上了舞台,请上德高望重的长者——新娘爷爷,对着全羊切上两刀,全场便欢腾了,大家鼓掌祝贺,高歌着草原的旋律。

我观察着盛装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传统服装配上时尚潮流,女装凸显了女性的线条美。有几个年轻女孩身着短款服饰,视觉上拉长的腿部线条,显出高挑身材。蒙古姑娘们在华丽贵气的服装衬托下,别有一番韵味。马头琴伴奏下,《酒歌》一浪高过一浪地响遍全场。“献上洁白的哈达,盛上草原的深情,牧人展开了笑颜,喜迎四海的宾朋……”唱吧跳吧,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风骨与神韵中,美酒和羔羊的醇香,浸透了衣衫。

赛马青城

蒙古有“马背上的民族”美誉。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是这个蒙古族繁衍生息、社会繁荣进步的历史见证。为了继承马文化,1987年建成了呼和浩特赛马场,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建筑标准最高的综合性赛马场。

来到赛马场,刚好遇到马术队员在练习。辽阔的草场上,骏马在奔腾,队员们身着绿色坎肩,扎起头巾,脚蹬马靴。远远望去,雄浑绚丽。我在马群中看到了马术表演教练包智慧女士,她为内蒙古马术事业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只见她紧缩眉头,勒紧马缰,夹紧马肚,扬鞭朝着终点狂奔而去,头上飘带随风舞动,飒爽英姿。一圈训练结束后,她被队员抱下马,我才知道她曾在训练中腿部骨折,伤还没完好。“很长时间没骑马,浑身不是滋味……”看她骑马驰骋时,感觉不到有伤病在身。蒙古族女人的英勇善骑、坚忍不拔,在她身上展现无遗。

马场会所有一面马具陈列墙,我对那些牛皮制作的马靴和头盔爱不释手。一位先生对我说这都是他手工做的,于是,我有幸结识了中国马鞍技艺传承人孙邦力。孙先生告诉我,他做马鞍用的是国外最好的牛皮。土库曼斯坦总统曾将孙先生做的马鞍用在自己的汗血宝马上。历史上,马鞍制作工艺兴于现内蒙古及中原地区,已流传两千多年。一副马鞍,包括水勒缰、马鞭、脚蹬、马肚带等,水勒缰还包括水勒、口衔和缰绳,纯手工制作下来要200多道工序。我看到一个工艺师正安静细心地制作缰绳,为了使骑手方便抓牢不脱落,要将缰绳上以同等的距离制作凸起的样式,使骑手可以牢牢抓紧。每一个凸起内都粘有一块米粒大小的皮豆,多达50余处。做马鞭更是艰辛繁琐,需32道工艺才可制成,鞭托上的花样全部手工编织。

孙邦力正静静地擦拭、整理一批做好的等待赠送给国际政要、友人和将要参加业界文化展览的马具。他的眼神流淌的是对骑马事业的热爱,这是旁人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是一位退役运动员。1973年加入内蒙古马术队,并在比赛期间第一个独创完成撒手直立等一系列的马术动作,成为马术队的主力队员。虽然现在不再参加比赛,可是爱马之心无法割舍,从1986年开始,他在国内率先挖掘传承马鞍制作技艺,钻研制作国际水准的盛装舞步、障碍、速度赛的马鞍工艺。

孙邦力制作的马鞍成为奥运会、亚运会的马术用品,堪称艺术品。很多人不骑马也买他的马具,陈设在书房,烘托华贵氛围。孙先生说,马鞍是蒙古马背文化的骄傲,他要一直做下去。

青城的文化令我牵绕梦魂,青城的美食令我回味无穷,青城的历史令我难以忘怀。一座动人的城市,还没离开,我便开始想念。

猜你喜欢

烧麦青城马鞍
烧麦花
烧麦的价格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马镫与马鞍
咏青城
雕花马鞍
烧麦
红马鞍
青城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