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2013-04-29田丽梅
田丽梅
摘 要:本文从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拥有一批重要自然景观、一批重要历史遗存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方面论述了吉林省发展文化旅游业巨大潜力,剖析了文化旅游业在资金投入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进度缓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文化旅游专题规划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经济区、突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千方百计扩大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21-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吉林省应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推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灵魂,建设富有文化魅力的旅游强省。
一、吉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吉林省各级政府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高度重视,一些地区已经把二者的融合发展思路列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中。比如白城市提出,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向更高、更精、更深层次发展。可以说,吉林省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二者融合正当其时。
二是拥有一批重要自然景观。以吉林省长白山、向海、三角龙湾、净月潭为首的自然景观,都渗透着东北黑土地文化和关东风情文化。吉林省最有文化内涵的当属长白山,长白山不仅拥有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也是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传奇文化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长白山古民族和清皇室历史上对长白山的崇拜与祭祀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是拥有一批重要历史遗存。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境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目前吉林省共有272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吉林省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7%,是东北三省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多的省份。
四是拥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的“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也是我国唯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吉林省优秀的非遗项目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展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也为国家和吉林省赢得了荣誉。
二、吉林省发展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尚处在各自为战的发展阶段,其融合发展还刚刚起步,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起步晚,资金投入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地方政府财力弱,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建设滞后,现有的资源及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不足,其中交通制约旅游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深。目前文化未能有效注入吉林省旅游之中,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吉林省的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传说不少,但是对其深层次的内涵挖掘还不够,没有充分展示出吉林省景区的文化内涵。
三是文化旅游专题规划还很薄弱,尚处在摸索和相对盲目的发展阶段。红色旅游、宗教旅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文化旅游线路也缺乏一定的设计,景区景点规划设计文化含量低,文化项目和旅游项目相互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没有得到较好融合。
四是文化旅游项目精品少,总量小。虽然吉林省有许多特色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在打造特色文化和精品项目上做文章,特别是长白山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特色不鲜明。产品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不突出,品牌效应不明显。
五是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旅游资源涉及的“主管单位”众多,有林业、水利、国土、地方政府等,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诸多矛盾,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各地文化旅游项目开发遍地开花,一定时期内未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重点项目。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主题,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经济区
根据各地旅游资源和文化品位,考虑现有的旅游开发区以及旅游大项目集聚情况,与特色园区建设相结合,打破地域限制,采取“飞地”的形式,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经济区,使之享受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
1、在长白山地区,以长白山为中心,深入挖掘与长白山有关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参文化、火山文化、饮食文化、奇石文化等资源,打造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同时,促进全省各地旅游产品、影视拍摄、演艺娱乐、图书出版、音像制品、工艺美术等产业向长白山汇聚形成以长白山旅游产业为主体,带动外围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吉林省文化旅游的精品工程。
2、在长春,以长春市为中心,以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为基础,采取“飞地”形式,将现有景区(点)纳入,突出都市文化、电影文化、会展文化、休闲文化,把长春打造成为东北三省集生态、商务、休闲、电影、汽车、历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旅游经济区。
3、在吉林,以松花湖风景名胜区为基础,将雾凇岛、吉林乌拉街、北大壶滑雪场、朝鲜族村等景区,以“飞地”形式纳入,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主题,打造集生态观光、冰雪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区。
4、在延边,以延吉市为中心,突出朝鲜民族文化,以“飞地”形式,将现有景区整合,打造集朝鲜民俗文化、边境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区。
5、在白山,以养生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采取“飞地”形式,将现有景区进行整合,围绕长白山旅游,重点开发长白山文化旅游的上下游产品,打造集特色产品生产加工、温泉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中国东部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经济区。
6、在通化,以集安为重点,突出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主题,将集安高句丽、三角龙湾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集安高句丽历史文化资源,采取“飞地”形式,打造集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区。
7、在松原,查干湖是已有旅游开发区,以“飞地”的形式扩大其规模,使龙华寺等一批旅游项目纳入其中。以冬捕体验、宗教文化、蒙古族文化为主题脉络,将自然风光与文化体验完美结合,打造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集观光度假、体验参与、休闲娱乐为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经济区。
8、在白城,查干浩特是已有的旅游开发区,可以其为基础,以“飞地”形式纳入向海、莫莫格等重点旅游景区,包括墨宝园、鹤城文化旅游街、大安系列项目等,形成向海文化旅游经济区。突出湿地生态文化,本着“大水面、大空间、大湿地”和“以人为本、亲水和谐”的开发理念,以湿地水景为主体,将绿带、水面、景观融为一体,贯穿辽金文化、历史遗迹文化。
9、在四平,以叶赫为中心,以伊通为重点,以满族民俗、皇后故里为文化主题,发挥距长春、沈阳较近的优势,打造满族民俗体验、民族文化展示以及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四平满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区。
10、在辽源,以孝庄祖陵旅游区为基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迹,发挥距长春、沈阳较近的优势,整合现有景区,打造集文化旅游小商品生产、历史文化、乡村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区。
各地在文化旅游区内的景区设计上,按照4A或5A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将文化旅游经济区打造成为高端旅游景区的孵化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与管理一体化。
(二)科学规划,突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理念
目前,《吉林省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都已出台,但二者内在关联性小、承接性不大,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理念还不够多。《吉林省旅游业壮大计划》虽然融入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但仍缺乏一些项目规划和产品设计。各地旅游业发展规划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是单打独斗,融合不够。因此,建议尽快出台《吉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利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契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规划,更要突出文化旅游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1、坚持高标准规划,突出主题。加大对文化旅游规划力度,把现有“缺胳膊断腿”分散的旅游基础资源,拉长补齐,彰显主题特色。同时,要对现有资源从文化旅游角度进行普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不能遍地开花,在规划过程中,借鉴南方许多地区“来有看头、游有玩头、走有念头”的旅游开发理念,突显文化旅游概念。
2、通过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将各地现有旅游项目进行疏理,挖掘最核心的文化思想,用旅游资源吸引人,用文化元素感染人、震撼人、留住人,形成宣传效应。如查干湖、泥林等景区要充分挖掘文化元素,要将现有博物馆经营搞活,将博物馆穿入旅游线路,扩大影响。发展博物馆下游产业,可以从旅游纪念品上进行突破,延伸产业链。通榆墨宝园是典型的文化项目,必须充分将旅游因素融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可通过举办大型活动,聚集人气,大力宣传,并在活动中推销文化旅游纪念商品,寻求赞助商并达到互利共赢来延伸产业链。
3、修编规划,突出文化内涵。各市州的“十二五”旅游规划,要突出文化内涵,相应修编补充增添有关文化旅游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措施等内容,补充规划文化旅游经济区及相关项目。各景区应根据实施发展情况,编制详规。
4、筛选资源,梯度开发。要选择成熟的,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开发,而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使得有限的不可恢复的宝贵文化旅游资源因不当开发而浪费。
(三)推进体制创新,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1、加强组织领导,设立“文化旅游委员会”。学习北京、海南等省市经验,将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整合,从省里层面,设立“文化旅游委员会”,提升文化旅游战略层面。切实执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集中管理,增加双重价值涵义,既明确了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表明吉林省旅游产业由追求旅游的文化向挖掘文化的旅游转型;又强化了协调统筹机制和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统筹,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地形成推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繁荣的合力。
2、设立“文化旅游经济区发展委员会”。对新建文化旅游经济区,进行体制创新,由省里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主任,以发改、林业、国土、建设、文化、旅游等有关厅局和专家顾问参加的,以当地政府及景区内重要投资集团和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企业为组成成员的“文化旅游经济区发展委员会”,深化一盘棋意识、拧成一股绳,统筹协调文化旅游的规划、保护、建设、运营等重大事项,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3、整合各方资源,打包管理。在机制创新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大旅游意识;围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原则,打破条块割剧、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强对旅游资源整合,可将文化旅游区内的单体项目整合一体,打包成团,实施有效监管。
4、建立统一联动共赢机制。建立统一和谐的文化旅游联合共享机制,修改干部评价标准体系,一方面建立起增进激励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政府绩效考核政策倾斜,鼓励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产业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起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的利益均衡机制,统一文化旅游资源意识,统一区域合作机制,统一线路体系完善,建构相应均衡的利益机制和互利共赢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四)多方努力,千方百计扩大文化旅游项目投资
影响吉林省文化旅游开发进程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搞活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机制。
1、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作为引导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吸纳资金,要集中财力、物力重点修复已有资源,打破交通瓶颈。在景区环境改善上,服务设施改善上,加大整治力度,推进重点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形象。
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不断深入领会国家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推进政策,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项目的谋划和包装,并将其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改造等国家扶持政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
3、探索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有投入,有产出,使文化旅游基金滚动起来,发展起来。
4、通过体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5、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大、经济效益可观的重点旅游项目做好前期工作,编制《吉林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招商手册》,抓好洽谈对接、招商引资工作。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1、强化道路建设,提升景区的通达性。应该在两年内,使4A以上景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贯通。
2、制定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考虑到文化旅游建设必须以资源为依托,在土地收储、土地性质转变以及用地审批等方面,享受特殊政策。对文化旅游经济区内项目,在土地供应上,实行“飞地”政策,保证每个单体项目享受到相关的土地优惠政策。
3、对各地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区项目,可考虑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
4、完善投资融资政策,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5、由于旅游项目开发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其开发应该享受比其他行业更加优惠的政策,建议旅游项目享受边建设、边审批等政策。
6、将文化产业资金与旅游产业资金打捆使用,形成合力,同时,不断加大财政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
7、在文化旅游产业进入政策上实行突破,如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项目申请上要力争实现突破,可在立项思路上寻求突破,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