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比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3-04-29张丽
张丽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中,笔者发现,加强对比训练十分必要。
一、加强对比练习应遵循的原则
1.明确对比练习应达到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对比练习的题目时,应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目标可以是丰富学生的现代词汇和文言词汇的存储量,也可以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倾向等。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有两篇有关中秋的诗词,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笔者在讲授完这两首诗词后,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写出两首诗词中出现的物象,并分析它们各自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对诗词常出现的物象,如桂花、满月、酒等就有了大致的看法,以后也就能触类旁通、更好地理解其他诗歌了。
2.课堂练习应兼具灵活性和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积累语文素养的较初级的阶段,尤其是文言素养亟需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对比练习的时候不能难度太大,要兼顾各个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的对比训练最好是循序渐进的,防止出现一刀切的情况,以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中等生能加以巩固,而学困生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重拾学习的信心。
鉴于初中生的自律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设计的对比训练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能太过枯燥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课堂对比训练的设计和组织,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对新课标和中考的考纲有准确的把握,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和落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对比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加强词语和句式归纳的对比训练
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的常用句式和词语,加强对这些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对初中生来说,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文言文的机会不多,因此,要完全透彻地了解文章离不开足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复习。文言文中经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表述对象和场合不同,词语的色彩和语气也大相径庭。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有《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在这篇文章里,有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笔者在讲授课文时就采用了对比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写出“使”字在“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和“晏子将使楚”这两个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这一练习,学生们对名词和动词的活用现象认识更为明确了。此外,笔者在讲授文言文时也注重对文言句式进行归纳,如《晏子使楚》中有如下的句子:“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笔者就以这两句为题,让学生说出倒装和陈述判断句的特征和区别,学生踊跃发言,讨论气氛热烈,同时增加了自己的文言句式的储备,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
除了倒装句和判断句外,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还有被动句、省略句等,一些标志性的词往往说明了该句的句式,如也、系等词常用于判断句中,省略句广泛存在于古人的对话、问答之中,主语和宾语经常有省略的情况出现。
2.在课堂练习中要充分运用不同的对比训练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练习中,对比训练有诸多方法可供选择,如本体比较训练法、假设比较训练法和异文比较训练法等。顾名思义,本体对比,就是将同一篇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不同的描写手法和行文论证的方法等进行比较。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有一篇古文《陋室铭》,全文简练而意蕴深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先从山水这些自然的东西入手,引出下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笔者在讲解完这篇文章后,让学生阐述文章是怎样论述和描写自己的陋室是“何陋之有”的,学生得出了对比论证和引言论证、反证都多种答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并对古文的议论和论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除了本体比较之外,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选择一些题材相同但是文体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设计问题。此外,假设对比训练也是课堂对比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设对比是教师将数句或一段文字进行修改,让学生进行前后对比的一种方法。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题材相同或类似但文体不同的文章可供教师利用。如同样是母亲这一题材,在讲授完第八册第三单元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后,结合冰心的小诗《母亲》,让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和现代文在人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上的不同,《我的母亲》语言平实,人物形象刻画饱满生动,读来令人动容,而小诗则更为抽象和富有诗意。此外,在古诗中,经常有对诗眼等的赏析和考查,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较多地进行假设对比训练。如在赏析杜甫的《春望》时,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笔者将“溅”字改为“落”,让学生比照情感差别,学生们更加感受到“花溅泪”的伤心之深了。
三、结语
总之,对比训练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答题技巧等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适宜的对比训练,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