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2013-04-29石月珍
石月珍
【摘 要】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在我国部分高校推广试行。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但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优质导师资源、对导师制认识不深、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困境;现状;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广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本科生导师制是对高校教育体制的一次有益改革,学校选派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指导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和学术上的指导,往往采取一对多的指导形式,并从正面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所选教师知识渊博,师德良好,善于沟通,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还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所指导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渊源
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了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并在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最早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注重个别指导,德智并重,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其品德修养;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自由平等的交流。牛津大学这种匠心独具的教育模式,为英国造就了大量的科学家、银行家、政治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英国大部分首相都毕业于此。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继牛津大学首创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由于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世界高校中逐渐得到广泛推广。最早将导师制教学模式介绍到我国的是曾经留学于牛津大学的浙江大学费巩教授。费巩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四大特点: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并将中国的古代书院制与导师制进行对比,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引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从2000年初,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始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2002年末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推行[3]。
北京大学也是我国最早全面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之一。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制,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实行[4]。北京大学为本科生配备优秀导师,指导他们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让本科生能够尽早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发挥个性,挖掘个人潜力,发现个人兴趣,最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已有多年,但仍缺乏制度建设,带有较大的随意性[5],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1)扩招严重,优质师资相对缺乏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本科生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阶段,教师资源显得十分紧缺,这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较高的师生比形成明显冲突。师生比过低很难在师生间建立亲切、互信、平等、和谐、自由的关系,也不方便按照学生个性进行引导,学生也缺乏足够的机会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在美国一些视质量为生命的著名高校中,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斯坦福师生比是1:3,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据统计,我国高校师生比平均约为1:17,而一些相对热门的专业,师生比则更低。
本科生导师是从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有较高责任感、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的优秀教师。他们既要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还要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我国自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在一些教学研究型高校,导师光指导硕士研究生就达10人以上,如果算上博士研究生的话,指导研究生总数甚至超过20人。这更进一步导致这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无法抽出时间来指导和关心本科学生。在我国高校师生比居高不下、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力争让大部分本科学生都能享受到来自导师的关心和指导,是摆在本科生导师制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导师制缺乏深入了解,部分导师责任心缺失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一部分高校自主试行且运行时间较短,教师们对此了解不多,认为做本科生导师属于额外工作,对这一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欣然接受;此外,大部分高校教师们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没有太多富余精力兼任本科生导师,所以不是很情愿担任这项工作,即便是勉强担任了本科生导师,也是将之置于次要地位,疏于指导学生,最终使本科生导师制名存实亡;此外,对于科学研究,一些导师会觉得本科学生学术造诣欠缺,不愿他们参加到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没时间或不愿指导本科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工作。所以,部分导师认为他们的职责只在于选课期间指导学生选哪些课程,而很少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上的交流和学术上的指导。
(3)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
纵观目前正在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普遍存在着激励和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并且由于没有制定科学的导师考核制度和严格的导师遴选规则,致使导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不够明确。在这种背景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是出于责任心,而如果这种无私奉献还得不到学校和同事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将势必打击导师的积极性。此外,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往往不易量化,所以一些导师更愿意承担可以量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我国这种高校教育制度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很难保证师生之间有足够的交流时间和讨论机会。因此,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就难避免会流于形式,从而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
4 结语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使他们更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明确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可以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从正面产生影响。另外一方面,导师制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学生们走上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积极探索更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总结管理经验,优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掘潜力,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高效地为各行各业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福华.论默会知识与教学导师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3-26.
[2]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10,7-8.
[3]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3-95.
[4]刘雨,王海欣,舒忠飞.北京大学加强本科教学管理的若干举措[J].中国大学教育,2005,(2):44-46.
[5]严燕,耿华萍.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