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要做好“演示实验”

2013-04-29杨福阔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钟罩白磷演示实验

杨福阔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做实验”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能够把抽象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化学现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很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会使学生过于活跃,容易失控,同时担心演示时间难以控制,会耽误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很多老师干脆以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代替演示实验,或老师以“讲”实验代替演示实验,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们常说的“即使书讲千遍,也不如做好演示实验”,就是这个道理。

一、充分认识做好化学演示实验的意义

1.演示实验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但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化学,支撑他们学习的往往是对这一学科的一种感性认识。演示实验现象直观生动,相比枯燥的理论学习更具吸引力,是展现化学学科魅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多创设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探索未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如,根据日常生活的经历可知,酒精灯是用火柴点燃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种就可以点燃酒精灯的方法呢?学生受到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没有其它方法。但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锰酸钾坏与浓硫酸二者的混合物,往酒精灯的灯芯上一碰时,酒精灯立即被点燃了。再比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为了体现化学世界的奇妙,我添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我向学生出示了四个空酒杯(其实在其内壁上分别涂有四种不同的无色化学试剂),然后向里面倾倒同一种无色液体,制造出一杯红酒、一杯啤酒、一杯牛奶、一杯汽水的效果,瞬间激起学生无尽的兴趣。

以上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认识不平衡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使之趋于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就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学习兴趣。

2.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提供示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学会化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老师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正确规范的操作过程、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如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科学语言的表述等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生动的印象,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审美情趣。演示实验中,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镇静自若的演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良好的心里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演示实验中,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可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美产生新奇、愉快和向往的审美感受,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的能力。

二、做好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两个关键步骤

1.课前准备要充分。准备工作的周到、细致是课堂演示万无一失的关键。在全面理解实验目的前提下, 配齐备足实验用品, 哪怕是一盒火柴、一团棉花都不能少, 要逐一检查, 对失效的药品应立即更换。精心装配、连接各种仪器, 对制取气体的, 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直至不漏气为止。化学橱内的仪器和药品应放在规定的位置。所有仪器在实验前均要保持干燥、洁净,所有药品均要求标准而无污染。每个实验课前教师应先做1—2次“预演”,观其效果,适时调整,直至完美无缺为止。百分之一百的成功率来自课前的充分准备。例如做Fe在○2 里燃烧实验, 若铁丝稍粗,或外面的油漆未刮干,或者火柴“临近”燃烧时,“临近”程度和插入○2瓶的向下速度掌握不到“火候”,均会使实验效果不好或失败。所以历年实验我均选择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待用,当火燃至接近铁丝时, 迅速移动玻璃片,让其乘缝隙缓缓地插入○2瓶里,果然燃烧剧烈,火星四射。有一次“预演”,发现C○2 通入石灰水中后,沉淀不明显,原来石灰水存放久了,经新制后,通入C○2 时,白色浑浊就明显多了。假如不预演而直接上堂演示岂不就要失败了吗?

以一次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为例,来说明预先进行实验准备的重要性。

按教材装置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实际上总小于钟罩内原空气体积的1/5。原因有三: 一是红磷燃烧所需氧气的体积浓度一般不低于总体积的6%; 二是钟罩内外水位差形成后, 使钟罩内产生了等于水位差的真空度;三是燃着的红磷进入钟罩后塞子才能盖紧, 这个时间差无法避免。

鉴于上述三个原因, 我对此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一是将红磷换成白磷, 二是将实验装置换成我特别改进的一个。

操作方法的准备:先将60℃左右的热水倒入一个大广口瓶中,水面与事先画好的最低刻度线相平, 盖紧带有燃烧匙( 装有白磷) 和导气管的塞子, 使白磷浸入热水中。片刻后向上抽动燃烧匙, 使白磷暴露在空气中而发生燃烧。待燃烧停止后打开止水夹, 让烧杯中冷水进入广口瓶中。

由前期准备可知这个实验需注意的事项: 燃烧匙内应事先装满细沙或其它填充物, 避免匙内积水浸没白磷; 匙柄上应事先涂上石蜡, 既便于抽动又起到密封作用; 烧杯中的水面应始终与瓶内导气管口在同一水平线上, 因为烧杯中水面低于导管口时, 进入瓶内的水会偏少, 烧杯中水面离开导管口时, 会出现虹吸现象使进入瓶内的水偏多。假如不预演而直接上堂演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

2.课堂演示要规范。演示规范是实验的核心, 也是教师素质的展现。仪器及装置的正确连接, 药品的规则化取用, 操作程序井井有条, 实验现象明显突出, 动作干净利落, 口头表达清楚得当, 板书得体等, 都给学生留下终身不忘的印象, 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当上完《绪言》和第一章《空气氧》后,我便开始用1—2教时上《学生实验》。我先介绍实验要求、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的八点内容,边讲边演示。有时还叫一些同学上讲台重做,并加以肯定和纠正。这样,使仪器和操作两方面的知识初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使他们在今后的教师示范中,不仅只看现象,而且还能看出仪器的连接、药品的取用以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实验技能,为自己今后亲手实验打下初步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或使学生印象深刻, 我还用学生替代老师的办法进行演示。例如,在演示固体药品的取用时,喊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把Zn 粒和CaCO3 粉末放入试管中。一个直接用手拿Zn粒往试管里放,一个用药匙盛CaCO3粉末从管口往下灌。结果,一个差点砸破管底,一个弄得管内壁模糊不清,看不清管内究竟装了多少。下面同学笑出了声。此时当我拿起一个试管演示时,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老师的规范演示使学生在记忆中“烙”得更深。

猜你喜欢

钟罩白磷演示实验
白磷的发现,很有“味道”
邪恶的空中焰火:白磷弹
潜水钟罩
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巧用推理法
让“演示实验”不仅仅止于演示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把白磷弹关进“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