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3-04-29伍永红吴佩君
伍永红 吴佩君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9例宫颈癌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8例行腹腔镜下手术,对照组61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且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实施。
【关键词】 宫颈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25-01
宫颈癌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普遍认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应采取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1]。故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与仪器的迅速发展,通过其自身优势,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与实施。现对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早期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比开腹手术,结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9例宫颈癌早期患者,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3.7±11.4)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1例:平均年龄(42.2±12.5)岁,FIGO临床分期:ⅠA1期5例、ⅠA2期13例、ⅠB1期18例、ⅠB2期17例、ⅡA期8例。观察组68例:平均年龄(44.1±11.2)岁,FIGO临床分期:ⅠA1期7例、ⅠA2期14例、ⅠB1期19例、ⅠB2期19例、ⅡA期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理、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取下腹正中直一长月20cm左右的切口,进腹操作,处理骨盆漏斗韧带,锐性分离输尿管外侧直肠侧窝,直到宫颈旁组织;处理宫骶韧带,然后分离膀胱侧窝,将主韧带充分暴露后,分次切除、缝扎主韧带;打开输尿管隧道;处理阴道旁组织及部分阴道;清扫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髂内、闭孔淋巴结和左、右侧淋巴结;冲洗术野,做好预防肠粘连的措施,引流并逐层关腹。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放置导尿管和举宫器,常规做4个穿刺孔,气腹压力达13-15mmHg,置入腹腔镜及Trocar,常规探查盆、腹腔内脏器情况;沿髂外动脉走行打开侧腹膜,暴露闭孔神经,以超声刀清扫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及髂内、闭孔淋巴结,游离左、右侧淋巴结;然后以超声刀游离输尿管后按经腹手术步骤行广泛子宫切除,经阴道取出子宫、附件及淋巴结标本,装入标本袋。术后常规留置尿管和引流管,并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15例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4.6%;观察组发生7例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比较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腹腔镜下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手术情况,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①腹腔镜手术切口小,不影响患者美观,并且避免腹壁大切口造成的失血;②采用超声刀和电凝操作,可以快速有效止血,因此术中出血量少;③腹腔镜下手术,通过视频放大功能,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病变。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6%(P<0.05),说明腹腔镜下手术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一善,许培箴.不同手术途径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30-32.
[2] 张潍,陈必良,辛晓燕,等.腹腔镜与经腹宫颈癌根治术154例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47-149.
[3] 马辉平,陈必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宫颈癌60例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9):12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