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营养不良治疗效果研究
2013-04-29肖朝东
肖朝东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拟白斑外洗方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以1:1比例按其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白斑外洗方局部治疗,对照组采用以Ph4弱酸配方女性护理液清洗外阴后涂用2%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仅为65%,两组比较,P<0.05。结论 白斑外洗方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 外阴白色病变;白斑外洗方;中药外用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85-01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指出现在妇女阴部皮肤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白色斑块,可向两下肢内侧、会阴及肛门蔓延,但很少侵犯尿道口及前庭。症见阴部瘙痒,皮肤干燥,肥厚变白,失去弹性,甚至萎缩破溃,有疼痛及烧灼感。严重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笔者从2002——2012年自拟白斑外洗方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40例,疗效显著,特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0例慢性外阴营养均为2002年——2012年的门诊病人,将其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病例40例。实验组年龄最 65岁,最小40岁,平均52岁,平均病程6.0±4.5年;对照组年龄最大60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47岁,平均病程6.6±3.0年,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80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黏膜增厚变白变干,呈对称性。1例有外阴中度萎缩,并波及大阴唇、阴蒂。根据病理可分3型:增生型营养不良33例,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20例,混合型营养不良27例。
1.2 诊断标准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参照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决定统一使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以替代过去所使用的不同名称,包括外阴白斑、白斑性外阴炎、增生性外阴炎、神经性皮炎、外阴干枯症、萎缩性硬化性苔藓等,并根据外阴皮肤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不同将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分为不同类型。
1.3 治疗方法
1.3.1 实验组 治疗方药组成补骨脂、制首乌、当归、白花蛇舌草、蛇床子、丹参各30g,蚤休、射干各20g。用法:每日1剂煎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30天为一 疗程。
1.3.2 对照组 采用外阴以Ph4弱酸配方女性护理液清洗后涂用2%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一天2-4次,30天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一个疗程后按以下标准进行疗效判断。痊愈:瘙痒消失,皮肤色泽及弹性恢复正常;显效:瘙痒疼痛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加深或呈粉红色;有效:瘙痒疼痛减轻或偶有复发,白变区缩小;无效:治疗超过3个疗程无改变者
1.5 统计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效用行列表卡方检验,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 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95,P<0.01),见表1。
3 讨 论
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外阴奇痒、刺痛或烧灼感,外阴萎缩时有性交困难、性交疼痛。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的妇女,以40岁以上的妇女 多。外阴营养不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是增生型营养不良,皮肤增厚似皮革,发硬,有时出现鳞屑湿疹样改变,表皮呈暗红色或粉红色,其中夹杂界限清晰的白斑;二是萎缩型营养不良,皮肤粘膜干燥,皮色白而薄,有皲裂,失去弹性,阴蒂萎缩与包皮粘连,小阴唇平坦或消失,阴道口缩小;三是混合型营养不良,在菲薄的外阴白斑邻近或其范围内有局限性皮肤增厚,呈结节隆起,有时出现溃疡病灶活检可见非典型性增生组织,系癌 病变[1]。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阴痒”、“阴蚀”、“阴肿”等范畴。其病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生风化操,阴部肌肤失于濡养或温照而发病。由于年老精亏,肝血肾精匮乏,经脉、肌肤失养,血虚生风化燥,风胜则痒。外阴局部皮肤发白变硬,皮肤甲错,属局部血瘀的表现。补骨脂、制首乌、当归色黑,有增加皮肤色素沉着的功能,且补骨脂、蛇床子辛温,归肾经,有助阳固肾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补骨脂外用能促使皮肤色素新生,蛇床子有杀虫止痒之功效;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当归补血活血;蚤休《生草药性备要》:补血行气,壮精益肾,能消百毒;射干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增加吞噬细胞活力、抗肿瘤的作用;丹参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生精血、活血祛瘀、祛风止痒、祛白生肌之功,故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 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