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的可能性
2013-04-29刘恪
刘恪
刚才大家发言谈到了小说创作的诸多问题:题材、虚构、现实、深度、网络、穿越、突破……表面看起来都是我们在小说写作过程中遭逢的问题,实际我们仅是被一个问题的节点迷惑了,在当代世界小说的格局中很可能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你们说的仅是小说历史中写作个案的一些困境,是个人性的,并不能作为小说的整体问题来理解。现在我们要把如下问题区别开来:
一、中国小说和世界小说并不平行,甚至有的还是悖反,因为中国小说基本上是意识形态写作,讨论的是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个体与社会价值,我们所处的现代性问题等等。而世界的小说是没有一个意识形态疆域的,他们仅是在全球化的现代性语境下表达个体对世界的、社会、历史的一种任意的想象,小说不再是对某种观念的回应,是非意识形态化的。所以我们当下讨论小说不能把世界小说、中国小说、网络小说三者在同一前提下来分析讨论,只能针对具体的小说现象来谈论。
二、我们谈论当代的网络小说,并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讨论网络是什么特征,小说是什么特征,实际上是不可以的。网络仅是一种传输特征,是媒介的,它并不可作为小说的本体问题来提出,它的思维,它的观念,它的背景,它的视角,我们如何切入,至于它用纸质传媒还是用网络传媒几乎不用讨论。今天,它是一个小说载物的平台,你选择哪一种手段都可以,小说写作的实际性质与功能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因此对于我们在座的诸位来讲,只存在如何将我们的当代小说写好的问题。
三、关于网络写手,网络小说,纸质媒介的小说,通俗小说家,精英小说家等问题,我们总在其价值评估角度上去论争,这实际是一个伪问题,争论的结果仅是各执一词大吵一架。这仅是小说多元写作的多元现象,只存在个体选择的方式,你选择网络写手,他选择通俗言情,我选择精英写作,在个人确立写作某小说形态时,他便有了个人的价值定位。你喜欢做什么便做什么。多元时代个人选择是无法建立统一的价值标准而作平行的比较的,尊重自由选择,每种价值认同都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良性或恶性的效果,认同选择即效果,我们没什么可争议的。
现在我回头来谈谈我们的疑难问题。为什么说这些问题今天不存在呢?主要是当代小说与传统小说采用截然不同的理念,小说出现了新形式,新形态,小说在写作过程我们所指涉的各种问题实际在小说中已自动消解了。
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当代世界小说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当代小说的分散性。我们追寻一下传统小说写作,它是集中解决问题与观念的。针对性地产生了古典、现实、现代、浪漫、神话、英雄等主题化表述,所以传统小说是针对社会和个人在世界进程中遭逢的疑难,是问题性的,谋求的是如何解决的方法,无论我们论证,认同,反思均是在讨论世界社会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有指向与针对便必然会集中性地指向一个领域,这便有了题材性,问题的深度性,现实的针对性。但当代世界小说化解了这种集中模式,是分散的表述方法,这种分散一是作者的分散:所有社会人群都是作者。只要握笔写字,只要在网上摁键都可以成为作者,于是作者不是传统的专业创作的称号,三教九流,家庭主妇,孩子老人都可以是作者,另一种分散性是指文本,文本没有专门的指向,它走向综合,万事万物都可以写,最重要的是文本可以游戏、可以互文、一个文本可以综合各种文体与方法,所以写什么不是问题,没有界限,相反综合交融各事物形成复杂性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法告诉读者,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巴思的《喀迈拉》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分别属于什么题材。而且一个文本也不止采用一种结构或语言,往往材料都是多重综合的组织。谈到问题的深度,这是一个本质主义思维,它相信世界任何事物有一个表象有一个深层的本质,是本质制约着表象的变化。今天的人已经不相信这种二元思维了,没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制约世界了,这个观点始于维特根斯坦。因此当代世界小说基本是表象小说,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我们综合各种复杂的现象来表述。用世界事物的复杂性、偶然性来代替本质性与必然性。我们说人性的深度,你把各种独异特征化的人性现象都写到了,人性现象的复杂性便隐含着问题的深度,或者说某个深度便是它的表象。可见我们所见到的深度是人们对表象解释的结果。
当代小说的分散性所指的是小说针对的是世界的表象,因其表象,说明我们对事物把握可以是肤浅的,无深度的。又因为表象总是复数的,便于我们综合、拼贴,它就可以复杂起来,同时受事物同一性、同质化的制约,我们的世界总是以类的方式出现事物与人。你表达这一现象,也是说明那一现象,又由于历史时间永远是延续传递的,常常可以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因此,事物与人的表达,符合于互文性,这是一种双重多重的表达。网络小说因为过多倚重这种多重性表象的复制,又由于社会的同质化,因而也容易形成模式化,于是它基本核心词可以规定为:故事,暴力、色情、玄怪。刚才我们提到了小说的突破,对整个世界小说而言不存在突破,世界小说并没对任何人实行一个限制疆域,你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如何突破世界小说这个逻辑不存在。当然我们肯定存在个人的写作突破,例如你已经模式化了,写成了一个网络套路,你自己和自己比较,或者和别人比较,你要提供新的表述对象和表述方法,于是你要突破,实际所谓的突破,仅是一种改变。是改变给予的出新感觉,出新也可能是一种幻觉。世界上有绝新的事物,但那是科学技术的结果,是合成的结果,突破需要超越,而超越有异乎寻常的难度,所以可经过技术鉴定的新的超越几乎成为了一种神话。我们不要过多奢求,我们只需针对自己寻求一种改变。对世界而言仅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当代小说的第二个特征是指媒介性。传统小说当然也是一种媒介,但是纸质媒介,今天的媒介具有异常的广泛性,例如它是有图像性(视觉),声音性(听觉),身体的感受性(触觉),这个特征是2001年之后由网络功能所决定的。媒介具体到小说也是多重的,例如它指信息、图像、传播、游戏、互动、价值等。小说信息是什么意思?如果仅指告诉你数据、理念、称谓、史实,这样的信息什么文体都可做到,小说信息就没什么特殊意义了。当今小说信息特点明确地指向了:一,快捷;二,互动;三,隐匿。我们历来把信息视为传播中我们所接触的客体,这太片面,甚至不能作为信息。例如一百个人一百种声音告诉你:太阳是红的,这是同质单一的,不具有信息功能,仅是反复播送的一个信号,信息应该是异质的新的,例如某人看见了黑太阳。信息是事物自身携带的,或者是由我发布的,我通过微信发布一个消息,楼兰国消失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当今之世信息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是论秒来计算的,而且遍布了所有空间,并且可以经过网络在异地互动,视频技术使时空距离缩短。怎么理解信息隐匿呢?这是指我们的小说告诉你甲,你在接受时明白了乙的信息。例如我们从墓葬中知道秦俑,从不同炕道我们知道了秦国三军布阵的信息。秦俑有不同的身体装束,排在头阵的俑兵是裸肩赤身的,盔甲兵俑在后,这种违背常理的排兵布阵,刚好告诉我们秦国人残暴、勇敢,重赏之下有勇夫,信息表明秦军使用了敢死队。小说的文化信息一般都是隐匿的,今天小说信息大量地含有现代科学技术,这也包括了信息工具例如手机、摄像机。
早期小说媒介仅能转化为说唱话本,成为言语诉说的故事,即说书人。今天小说可以使用声音媒介,图像媒介,可以再现,或者再现之再现的传播。这个意思如何个案化理解,我们可以把现实与现代都作为摹仿再现的文本,是一个对原型对现实的摹仿,可以理解为一次性媒介。而当代小说许多是针对资料、实物,针对已成定局的文本作再一次游戏式摹仿,也就说媒介不针对现实本身而是针对摹仿文本,针对媒介工具作的再一次媒介传播,这种游戏是一种改写,戏拟,翻拍,各种续集。实际是一种媒介游戏,类似于《金瓶梅》针对《水浒传》一样。另外小说有一种自我认同,自我表演的个体广告媒介方式。
当代小说的第三个特征是指事物的偶然性,这种偶发事物是境遇性的,没有必然逻辑。或者事物之间关系是悖论的,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存在,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性与悖论性。在并置的事物之间有一种不协调的关系,波拉尼奥在《2666》里建构五个独立而不相关的部分,使读者反思游戏成为必要,作家反思游戏自身成为一种范式,深藏的作家由小说里的读者人物言论来界定。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寻找文本的或缺成为小说自身的元素。自我仅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必然的确定。文本不是对现实历史的必然反思,而是关涉叙述的资料,已成定局的文本(再现资料)语义资料,象征资料的再度解释,整理,书写,这是一次摹仿的再摹仿,新的范式与再现范式的二重性、矛盾性,因而文本内部是一种解释性的。小说不再讨论虚构性与真实性之间的问题,而是详细认证虚构性是通过何种复杂手段展现出来的。虚构本身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所以事物的产生,人的形象就必定是偶发机制的。所谓背景仅仅提供了一种机会,这正暗合了游戏的本质,现实世界事物与人是按偶然组织的。而传统小说表述的任何整体都是由一个象征性的必然体系再现描绘所制约的。今天世界的小说用一句大白话说,怎么表述都可以。
当代小说的第四个特征:奇幻性。这是指当代小说大量地建构在一种自由虚幻的玄怪想象之中,没有任何现实的逻辑,或者说偶尔会有一点历史事件的影子,但并没有时间和地点的真实根据。《芳草》小说月刊刊登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个获曼布克奖作品,写一个少年和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的奇幻旅行,由李安改成电影并获得了奥斯卡奖。这一行为应该是《魔戒》《哈里波特》等影片的延续,这种奇幻发挥了小说的视觉想象,给人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轰动世界的《阿凡达》就是如此,世界原来如此之奇妙。这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幻性作品,另一类是非科幻性作品。我国网络小说受游戏的启发,采用一种古今穿越、生死穿越,人物以多种古怪奇妙的身份穿越。这种写法目前有一些滥用,我们可以称之为越界叙事,这种方法应该使背景、人物、故事在非常自然化的状态下进行。更明确地说要在其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等现代分子生物科学的依据上进行,提供当今世界游戏小说的科学性。美国小说家理查德·鲍尔斯便长于这种跨学科式的创作,他的《回声制造者》便是探讨神经学科、认知学科和生态学的小说。他采用双声部方法,一方面讲述一个现实世界的故事,另一方面揭开表象之后看到人物内部混乱错杂的东西,分别写了马克、卡琳、韦博三个人物,各自按自我认知方式陈述,姐姐卡琳守护马克,马克大脑出现了神经性变异,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否认。小说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复杂关系。记忆、意识、生命、动物、生态等都纳入到讨论之中,并不规定一个意识形态主体,而是关注人类与动物、自然的和谐存在。在美国这种奇幻性写作有一个良好背景,厄奎恩曾写过一部《黑暗的左手》,表面有点科幻色彩,可探索的人类问题是非常严肃的,并因此而成为美国的伟大作品。上述表明奇幻文本一定要有真正的科学技术知识,有生物学基础,不能胡编乱造。既要沟通中国古今,又要切中语境中的实际问题。说白了要适合中国式想象,奇境不能是西方的,而是融合了中国社会奇境,而且还应该是中国式审美的,这才能具有中国魅力。
当下中国的小说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在反复强调故事,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强调我们有一个新颖奇异的发现,这恐怕不是网络写作吸引众人的地方。我们相信欧美也存在大量的网络写作,为什么没有世界网络小说经典问世呢?这恐怕与网络写作的本质有关,网络写作小说要求的是点击率,充分说明网络小说是消费性的,如果经典化了就没有大众消费了。提出故事元素加以强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使小说具有生命力最重要的还是它的人物性,人物作为首要,由人物行为产生故事,这样可以构成艺术形象。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思考改为现代性思想和技术的思考,无论社会世界如何变化,你只要置身当下必然会思考现代性,思考当下的日常生活,今天人的问题与命运。因此我说当代小说写作应注意:一,注重对当代世界事物与人的现代性思考,切入人与环境共同生存的问题;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方性经验和日常生活状态下,个人极为熟悉的地方生活经验的表述是最重要的;三,培养我们新颖深刻的观察能力,注重写一切人与事物的细节,细节的个人性正好与其他文本区别开,因此才有你个人特别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