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评价及现实启示

2013-04-29杜文静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感性

杜文静

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的目的论的同时,还强调:“这是中国教育的唯一特点,不苟同于其他各国的教育目的。”可见,他在寻求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之路的理想上是旗帜鲜明的。他以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的痛定思痛告戒人们: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顾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盲目模仿外国的教育制度,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

陈鹤琴指出,教育就是生活———我们都承认教育是生活的演进,是人类经验的传递和改造,我们可以说教育是建设社会、国家的工具,要有何种理想、社会和国家,就要有那样的教育。也就是说,其根本在于服务于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人才,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而特色则是寓于民族传统和现代精神的统一之中。所以,我们的教育道路应该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改革坚持适合中国国情、国力。在教育方针上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服务宗旨上,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主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面向大众,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迷信课堂书本知识这一缺点,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他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的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

但从陈鹤琴求学和长期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从未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滋养。有鉴于此,我们在批判传统教育观念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新的时代特点,使传统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服务。因此,活教育课程论对于批判书本主义教育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引向充满乐趣的大自然和大社会,这对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创造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陈鹤琴在活教育方法论方面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做”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他明显地由杜威“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发展而来的。在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做”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意义,也是对当今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两个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课程改革应注重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调。强调“做”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状态,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对技能、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熟练深刻程度,怎样调动儿童的主体性?活教育十分重视的一点就是做,“做”是身心的积极参与,儿童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他必须投入目的性注意,必须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促使他去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思考,去发现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

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感性形象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组织学生对事物的直接观察,以获得对学习对象的感知基础,从而保证教学中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间的可靠联系。“活教育”对感性经验的强调实则超出一般教学原则的要求,具有课程论的意义。传统教育往往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上固定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因而不利于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能力,只知被动的接受。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遵循活教育注重以“做”为核心的方法论思想,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借鉴这一思想,并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性和感性经验。

对素质教育的启示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应当说是一个素质结构系统。在教育实践上,重视德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论”和“目的论”的提出,和现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观有不谋而合之处。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学校已敞开校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大自然、社会中去,使学生在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知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实际操作、细心体会,自己设计问题、观察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能把获得的知识放到实际当中去应用。这不正是陈鹤琴所提倡的吗?可见,今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活教育”的全部体现。

总之,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促进了当时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幼稚教育思想向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方向的转变。现在,重新研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可发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它是我国近代以来教育新旧变革中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行艰苦探索的代表性成果。“活教育”理论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在不同条件和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不同角度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它在向传统教育挑战中所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发展儿童的自动研究和创造精神,无疑符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猜你喜欢

活教育陈鹤琴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