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词语距离课堂写作有多远

2013-04-29王佃印

语文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流行语词语作文

王佃印

一、网络词语及流行语对当下语言的强势介入

“卖萌”“灌水”“hold住”“××控”“给力”“吐槽”“正点”“惹火”“车震”“屌丝”等一系列光怪陆离、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热词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从网络到电视,从报刊到媒体,甚至是主流的《人民日报》等,这些让中老年人瞠目结舌的前卫语言因子正从神奇的网络世界走向典雅的语言厅堂。惊讶之余,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网络词语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语言被称为“思想的外衣”。斯大林在《论语言学的几个问题》中说“:完全没有语言的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词汇进入口语交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还有些甚至被用到书面语中,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所使用。有人甚至预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由此可见,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派生物之一的网络词语一定不会仅仅徘徊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它会谋求更多、更大、更主流、更权威的交际话语权,从而进入到正统正规的话语层面。这样一个演变轨迹也是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的。关于这一点,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顾晓鸣敏锐地捕捉到,并对网络词汇的发展抱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1]

自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以来,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早已形成共识。字词在表达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造就了语言和文章的美感。鲁迅说:“作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而且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2]词汇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推陈出新的进化规律,它的总趋势是数量日益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时下网络词汇多由替代、暗示、联想、形象等方法构成,符合网络媒介条件下进行特定交流沟通的需要。

二、网络词语冲击下的写作教学反思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网络交流和口语交际中网络词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日常作文训练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网络词写进文章。我们不得不思考:校园网络语到底要不要在作文中使用?

笔者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延安中学、延安实验中学等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普通本科、高职高专、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四个类别,合计发放问卷300份,调查男女人数基本满足1∶1的条件。

调查发现,对象中基本无人排斥网络。有88.7%的学生使用网络词语的目的性不明,完全出于从众心理。大中小学生网络词语使用最多的是论坛发贴和QQ聊天,其次是休闲时间的同学交流,最后才是课堂写作,其中使用最多的文体就是演讲稿,其次是课堂作文。

关于网络词语和传统词语哪个更有表现力,70.6%的学生认为网络词语更有表现力,因为它新鲜,吸引眼球;10.1%的学生认为差不多,关键于在读者的爱好兴趣;19.3%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词语更有表现力,因为网络词生僻怪异,会有理解障碍。

有些网络词丢弃了语言的特征与本质,这种现象我们应当摒弃,因为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退步,同时也与在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层次、年龄阶段甚至责任、身份格格不入。

但是,网络词语是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我们要拥有一种前瞻思维和超前意识,站在社会时代的前沿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用一分为二的标准来看待,充分尊重网络词存在的合理性。陈村说:“如果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中使用的一些网语同学们都看得懂,而只有老师看不懂,那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了谁的身上。”[3]教育需要因势利导,教师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基于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化现象的变迁。毕竟,语言的存在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有力制约,同时,语言本身也会自我完善。因此,在适当情景下,要鼓励学生使用个别的符合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生活气息、反映学生内心需求的语言,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就是关于语言、文字、文学的学科,归根到底,语文课应该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教学的核心。叶圣陶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网络词语在日常写作过程中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应针对网络流行语的不同类型和写作文体而异。

三、网络词语情境下的课堂写作

“逆袭”“吐槽”“晒”“逆天”等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词语已经频繁地出现在网络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可了这些新事物,在口语交流中使用它,无形中为网络词语搭建了一个向大众语言过渡的宽阔平台。青少年是当之无愧的网络词语使用主力军,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网络交流、口语交际推进到了实质性的写作应用阶段。就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几种学生常用文体来看,不同文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以议论文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以理服人”是终极目的,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有力、逻辑性强。我们历来鼓励学生为了证明论点要尽可能地列举大量、充足的事例作为论据,并且越贴近现实、越新鲜、越全面越好。议论文具有鲜明的态度与倾向性,容纳同意、认可、支持、反对、批判等多种评价功能,可以说现实关注程度最强。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由热点新闻或大事催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必然能够增强文章的现实性,论证的严密性、有力性,表达的幽默、恢谐感,也就更能说服、打动读者,达到一种平常词语无法实现的效果。

在普通记叙文、抒情散文的写作中,我们要求达到“以事感人”的写作目的,学生往往要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回忆与讲述或一个物品的观察与感悟来表达对社会、人生、人物的思考与认识,语言要求典雅、规范,情感要求深沉、真挚,但是,网络词汇与流行语往往具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调侃情态,一旦我们使用这些词语,可能会削弱思想情感的深沉真挚,不利于文章深化主旨、提高思想境界水平。

亲情、爱情是文学里的永远的创作主题,千百年来传颂不衰。情感之真切,触角之细腻,语言之朴实,最能动人心扉,催人泪下。受此影响,在写一些歌颂父爱、母爱,铭记师恩、品味友情的文章里,我们往往倾向于使用一些典雅、正式的书面用语,较多采用判断句、感叹句等句式,来增强感情的沉挚性,提升感染力。而如果过多地使用诸如“同鞋”“悲摧”“哇噻”“正点”“惹火”等网络词语,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淡化了真情实感,掩盖了伦理礼仪,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名凯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4]写作的本质就是记录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和所悟,如今网络已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用语自然也逐渐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学生平时的对话中能常常听到网络用语,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也能觅到网络用语的身影。对于网络词的发展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绝对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生活背景。文字的本质就是符号,是人类作为高级群居动物出于交流沟通的需要,经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符号。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最原始的符号依然能起到沟通信息、交流情况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化程度的提高,渐渐有了更进步、更科学的符号来代替,这都是社会与人类选择的结果。优胜劣汰,不断进化,世间万物产生后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网络词也不例外。

网络词语世界尽管眼花缭乱,但要明确的是,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深刻文化内涵的承载。作文是大众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主流书面语体的交际规范。网络语言作为网络虚拟空间互动交际的产物,适应范围应经过社会文化的检验和洗礼。青少年在作文中要清醒地“拿来”,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对网络词区分使用,适当抵制。尤其要注意性质、数量,充分考虑词语的产生背景,坚决杜绝低俗网络语言的侵蚀。网络流行语虽然以一种清新的姿态出现在口语表达中,丰富了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但能否正式进入书面语还需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3]王旭,李香平.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青年研究,2001(07).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词语作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流行语大盘点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