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的两重境界

2013-04-29

语文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烙画慧眼纹路

友人烙画作品在全国获奖,遂应邀前往小聚。道贺席间,听友人侃侃而谈:“知道吗,这幅作品的木板材料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分钱没花,一点时间都没用,我只是看木板的质地和纹路特别好,最后竟然……你们说说看,这是老天开眼,天赐我宝,我真是运气好呀!”另一友人说道:“非也,在你眼里是块宝,而在我等眼里就只能是垃圾,即使被我们看见了也会视而不见。不仅如此,即使也是同样的一块板给别人来烙,也未必一定能得奖。这就和一见钟情一样,你能对上眼,有感觉,我们就不行啰!”哈哈大笑间,一杯酒下肚。友人间的一席对话,也随着52度的酒精一同烙在了我的心里。

友人烙画,是在木板上耕耘;我上课,是在教材里爬犁。他考虑的是木板的质地和纹路,我考虑的是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同样的木板放在别的烙画艺人手中不一定有用,而在友人手中却能获得大奖。相同的一篇课文放在特级教师手中能大放异彩,拿到我手中都一样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比照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要有一双发现质地与纹路的慧眼。一篇文章放在我们面前,其解读的角度是丰富多样的,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面对文本解读的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的眼睛很容易被遮蔽,从而发现不了文本的独特之质。而站在语文学科课程的角度,文本的独特之质,更多体现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之妙上。因为一篇文章读完后,内容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是道理,这是所有人只要稍微认真读一读,都可以达到的程度,但你要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去表达,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解其中味的。这就正如友人见到那块废木板后,他能发现木板的质地和纹路有价值一样,而我们能见到的却是一块丢弃无用的废料。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需要的是一双慧眼。然而,这慧眼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没有太上老君三味真火的火候和功夫,是永远也炼就不了的。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友人的眼睛之所以雪亮而敏感,是源于几十年如一日的真诚艺术实践,对于我们而言,功夫不到家,恐怕与缺乏这种真诚的文本解读实践是脱不了干系的。

其次,还要有能够随物赋形的境界。发现木板的纹路与解读文本的独特之质,需要一双发现的慧眼,更需要修炼“随物赋形”的创造境界。纹路之独特,若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品,那这独特就如同死物。文本之独特,若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亦然。因此,解读文本需要发现,更需要创造。如解读苏教版四年级《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发现了文本教材中的结尾方式与作家冯骥才原文不同,教材编者将原文中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改编成了“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于是,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同时将两种结尾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争论和思辨中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并鼓励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样的文本解读就是一种“随物赋形”的创造,既不迷信教材编者,也不迷信作家权威,而是在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时,让这种独特之处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酵,让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独当之任得到有效落实。这又让我想起了友人获奖的那幅烙画,何处重烙,何处轻点,何处伸张,何处曲抱,随物赋形,因质制宜,境界浑然,自然而然,此创造之高境!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发现文木之性,辨木识文;顺应文本之性,随物赋形。诚为文本解读之二境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桥头中心小学)

推荐理由:编者听过不少语文课,任课的教师有知名的,有不知名的。知名的,有教得不敢恭维的。不知名的,也有教得十分出彩的。在编者看来,无论知名与否,教得好的,多半能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知文本之“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并能跳出教材,对它们做一番创造性的处理。博文所述,正“于我心有戚戚焉”。

猜你喜欢

烙画慧眼纹路
紧箍咒和慧眼
美术作品欣赏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错中寻源 练就慧眼
烙画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蝴蝶飞飞
安全隐患逃不过他的慧眼
借你一双慧眼
撕纸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