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013-04-29阚和明
阚和明
摘 要: 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者就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作探讨。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和等待性。因此,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驱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了兴趣,才能高度注意,积极思维,进而才能主动探究。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学习中,当学生看到各种奇异的反应现象、五颜六色的各种物质或形状各异的各种仪器时,他们就会被吸引住,并产生探究欲望。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学生看到镁带燃烧并放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间银白色的金属又变成白色的粉末时,他们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又如,在加热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固体时,当学生看到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由澄清变为浑浊,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等现象时,他们的目光和思绪都在迅速发生变化。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而且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探求其中奥秘。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是通过图表、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等方式呈现知识情景,学习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资料查阅、网上浏览、社会调查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溶液浓度的配制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某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得的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右盘中砝码为5g、2g、1g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
试问:
(1)可配得1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
(2)需要量取多少毫升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
(3)若配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试分析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
该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有意隐去了托盘天平标尺上的部分刻度,要求学生在缺少部分刻度的标尺上,利用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的回答上,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围绕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先进行发散,再进行重组,最后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多种)。这种问题情境式的教学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时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储备或经验,通过吸收、同化形成新的知识、技能储备,其中迁移和同化起到了核心作用。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方法或错误的答案是正常的,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又不要轻易放过,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按照新教材P13页的实验探究,探究空气的成分时,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了近1/5高度,而是远远小于1/5高度,探究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有合理的成分(空气中含有氧气),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步实验操作,通过分析,来找出上升的水位小于1/5高度的原因。对于成功的自主探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回顾、整理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样能不断地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加强自主探究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比较和动手实验等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自主探究过程的剖析,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在探究铁器生锈的条件时,先启发学生提出下列三个假设:(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发生了化学反应;(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与铁发生了化学反应;(3)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假设,再引导学生设计下列三个实验探究:①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并用橡皮塞塞紧;②在另一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刚煮沸过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浸没在水中),在水面上加一些植物油,塞上橡皮塞;③在第三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一大半浸没在水中,一小半露在水面上);一周后可观察到第①、②试管中的铁钉都不生锈,而第③支试管中的铁钉生了锈,并且在铁钉与水、空气交界处锈得最厉害。根据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第三种假设是正确的,即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共同对铁作用的结果,进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通过这样的层层分析,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问题探究的思路,教给了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11.
[2]邵瑞珍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86-94,284-290.
[3]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7):1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