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叩开幸福生活门

2013-04-29蔡清礼

中国西部 2013年8期
关键词:理县半山村庄

蔡清礼

“现在村寨里变得越来越漂亮,家里新修了房屋,周边环境变美变舒适了。就是下大雨,在村里走上几圈,脚上也不沾半点泥巴,我们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不久前,记者走进理县蒲溪乡休溪村,70多岁的王明芳老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

如今,走进理县的高半山村寨,青山绿水间,蜿蜒的村道四通八达,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果树林立,新修建的沼气池和新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点缀其间,自来水通到家里……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这一切变化,皆受益于当地党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高半山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得益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通过两年多的奋战,理县高半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全面协调发展,山上山下一个样,城乡结合部和边远村庄一个样,交通沿线和高山远寨一个样的崭新局面,如今村民正奔跑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整合项目优势,发挥聚合效应

2009年7月,在过渡安置和农房重建基本完成后,理县抢抓重建机遇,启动高半山新农村建设。理县把目光瞄准占全县农村总数70%的高半山村,全面启动实施以高半山农村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和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以扶贫攻坚行动为核心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并且由理县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建立各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为责任主体,各乡镇为组织主体,村两委会为实施主体,村民为受益主体的整体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新家园。

面对理县高半山村分布较广,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性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的实际困难,理县在高半山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因村施策,科学制定村庄规划。首先聘请省内外专家实地考察踏勘,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当地资源条件、地形地貌、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与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与项目实施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对每个村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位、逐一设计,统筹水网、路网、电网建设,兼顾核心区和散居区建设,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使规划更具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中,将文化精髓融入村庄建设,彰显藏羌文化特色,夯实了文化传承、旅游创业的基础。如今,木卡乡列立村特色小水果基地、蒲溪乡奎寨村特种养殖等产业规划,成为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好途径、金点子。

“各炒一盘菜、同做一桌席”,理县通过整合项目优势,发挥资金聚合效应。坚持“目标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放、集中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有效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各方资源,统筹安排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社会捐赠等各类项目资金近5亿元,变分散投资为集中使用,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取得了建设一片、扶贫一片、发展一片的良好效果。在资金和资源整合上,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牧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推进四改两建、风貌改造、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变单一投入为多元投入,以有限的国家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最边远的蒲溪乡休溪村,利用周边林地移栽的常绿树来绿化美化自己的村寨;薛城镇箭山村把废旧木料加工成村内道路护栏……这样的例子在高半山农村随处可见。

产业带动,促农牧民持续增收

2011年,理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高半山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同比增长27.25%,高于全县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与震前相比,基本实现翻番。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基于理县始终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带动高半山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差异化、错位式发展道路,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高半山适宜区发展核桃、青脆李、红脆李和甜樱桃等特色名优干果和小水果,引导群众种植大白菜、脱毒马铃薯、洋葱等无公害蔬菜,培育高原食用菌生产基地,扶持生态土鸡、优质肉兔规模化养殖,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同时,切实加大川苏生态农业、塔斯葡萄酒业、华西生态兔养殖、高原绿谷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基地发展面向龙头企业、面向市场,对口调整种养殖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

2011年10-11月旅游旺季,农家旅馆收入平均达到1万元以上。坚持农旅互动,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是理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按照“一廊四情”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四大旅游体验区建设,带动县境内特别是高半山藏家乐、羌家乐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就业,是解决高半山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县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吸收、园区企业发展吸引、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形式,全力解决农村群众就业问题,农村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型复合经济,农民增收渠道日益拓宽。

有数据显示,目前高半山村中有集体经济的过半,经济总量达1326万元,年收益达180万元左右。理县积极运用奖、补、贴等灵活高效的扶持措施,通过发展集体牧场等方式,壮大高半山村集体经济,有效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问题。比如:木卡乡三寨村吸引华西生态养殖公司在村建立养兔分场,村集体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杂谷脑镇官田村等依托农业产业项目,创办村集体肉牛、肉兔养殖和小水果种植基地,村集体经济实体得到长足发展。

夯实发展基础,改善高半山人居环境

整洁宽敞的村庄道路,功能齐全的活动中心,改厕、改厨、改圈,还安装了太阳能、自来水,沼气通到了家里……走进理县半山村寨,全村从外观风貌到内部装饰、从过道到屋顶、从房前到屋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通过统筹推进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田灌溉、农村电网、广播电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高半山村寨全部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手机(电话)、通广播电视的“五通”目標,高半山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理县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改造与提升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政府引导、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和自建、互建、统建、代建等灵活有效的形式,统筹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牧民定居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高半山农村“四改两建”完成率达100%,全县高半山农村5635户民居风貌改造全面完成,脏、乱、差面貌得到彻底改变,高半山村寨由原始的人畜混居转变为人畜分居,村庄布局不断优化,民居特色进一步凸显。

目前,理县村民活动中心81个、新建文体广场30个,完善配套远程教育中心、农村书屋、村卫生室、警务室等便民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农家便民服务站(点),新建18个城乡市场服务体系工程,在有条件的村建立幼儿园……最大限度地发挥灾后重建成果的效益,真正使高半山群众在医疗卫生、子女入学、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各个领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均等化的待遇。基于“谁使用、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出台农村公路、村级活动阵地、村庄基础设施管理和使用办法,明晰管理主体,落实管护人员,规范使用维护,实现了村庄基础设施维护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

猜你喜欢

理县半山村庄
月泊半山温泉度假酒店
基于“双评价”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以四川省理县为例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羌族歌舞探究——以四川理县蒲溪乡为例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王安石
峨眉半山七里坪 邂逅半山梦幻嘉年华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