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题“三性”, 实施有效教学
2013-04-29俞丽斐
俞丽斐
摘 要: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心脏”,作者结合自身和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有效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传统问题教学中,传授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解答问题的“机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教学应遵循“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技能素养的培养作为问题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实施有效问题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活动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生动性,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其要义的外在表现,是学科知识点之间深刻联系的生动展现。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进行有效的体现和展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的“代言人”,也表现出生动的特性。这一特性,为激发和培养初中生能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和放大数学问题案例的生动特征,设置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或讲授有关数学方面的名人轶事,营造浓厚的数学学科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学习情感,使自主积极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自觉意识。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初中生对矛盾性问题充满能动探知的心理特性,设置“同学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习,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是不是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听到这一问题,立刻给予了“肯定全等”的答案。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不全等”的结果,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利用初中生学习群体见解上的不同观点,将学生自然引导到全等三角形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知问题案例便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抓住数学问题案例探索性,培养初中生动手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是AB的中点,若OE=3cm,则AD的长是多少cm?
在该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题的意图,是借助于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探析问题案例过程中,通过对探究性问题案例所提出的探析要求,开展探究实践能力的锻炼活动。学生在探究该问题案例过程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并结合以往解题经验,认为该问题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得BO=DO,由已知E是AB的中点,知OE是△BAD的中位线,从而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一半的性质,得AD=2OE=6cm。(解题过程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探究性问题案例过程,再次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方法和策略。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向学生展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在学生探析问题过程中做到“放收结合”,将探析问题案例策略方法的任务“放”给学生,教师做好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点拨的“收”的工作,让学生在“一放”和“一收”的活动进程中,有效获取问题探究方法和技能,有效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以上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知问题、分析問题,提供学生进行探究分析问题案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素养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抓住数学问题案例发散性,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体系的生动表现和高度概括。数学知识点之间联系深刻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展示和体现,这就为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发散性特点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案例的发散性特点,能为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因此,在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具有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让学生在发散性问题案例的解答分析过程中,找寻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锻炼,解题策略更灵活,解题方法更多样,思维活动更全面。
如在“相似三角形”问题案例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小刚身高1.7m,测得他站立在阳关下的影子长为0.85m。紧接着他把手臂竖直举起,测得影子长为1.1m,那么小刚举起手臂超出头顶多少?”问题案例时,在学生解答该问题案例基础上,抓住平行四边形知识内容的丰富内涵,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特点,设置了“如图一,Rt△ABC中,AB⊥AC,AB=3,AC=4,P是BC边上一点,作PE⊥AB于E,PD⊥AC于D,设BP=x,求PD+PE的值”、“如图二,在Rt△ABC内有边长分别为a,b,c的三个正方形,则a,b,c满足的关系式是什么?”等变式问题,让学生结合解题经验,借助于不同数学知识及解题方法,从不同途径进行变式问题案例的分析、解答活动。学生在解答一题多变的问题案例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解题策略,思维活动得到了有效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问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问题内在特性,紧扣数学学科内涵要义,设置不同问题案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和有效指导下获得能力素养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