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学习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韩霞
韩霞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求学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于是,如何在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成为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
笔者试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发现学习”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为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唤醒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课堂的实践和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笔者真切感受到: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是否主动分析发现已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课堂的“发现者”。换言之,就是看能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发现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杨修之死》时,笔者适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杨修为何而死?”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激烈,学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表达感觉,畅所欲言。
教學《吆喝》时,笔者发现文本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隐性要求: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从“现实生活”中的“吆喝”入手,借助媒体的功效,播放一段“吆喝”视频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趣导入。
二、比照归纳,提升发现能力
发现学习课堂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常见一些语文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思考比较的时间,结果收效甚微。比照品读对于初中学生加深发现和领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特别是培养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九年级第六单元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三首诗,运用比较教学法,三首诗所表达的不同主题就一清二楚了。学生在比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比读,在“发现—比较—再发现—再比较”的循环中,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感受中理解领悟。
笔者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两篇文章进行比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比照《曹刿论战》,大多数学生浏览标题后能及时抓住标题中的“论”字,通过阅读明白,“论”是对宋襄公贻误战机导致泓水之战失败的分析。那么接下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为接下来的文言词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基础。通过与课内文章的比照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体现梯度教学
体验(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着主观人文主义的色彩,教师与学生之间恰当地进行沟通,交流感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对于活动尤为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才能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这一点来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个体表演,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借助新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历史名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笔者结合《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抓住2014“青奥南京”这一契机,开展“青奥文化大使海选”活动。其中活动目标是分梯度的: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制作千古风流人物的相关宣传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通过搜集与南京有缘的名人的相关资料,亲手创作“文化大使”的推荐语,提升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受到伟人力量的感召和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由2014年南京的青奥盛事导入,寻找与南京结缘的千古风流人物,在金陵历史名人的精神感召下,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爱国爱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四、巩固拓展,反馈学习成效
教师对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应体现人文的关怀、更要因人而异做出有价值的评价。
例如,教学《吆喝》一文时,师问: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吆喝最有趣?为什么?并用“我以为?摇?摇 ?摇?摇最有趣,因为?摇?摇 ?摇?摇”这一句式说一句话。这个问题的设计在于将课文中分散的细小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加以巩固,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从而有效地反馈学生课堂的听课效果。有同学以“我认为吆喝不仅是广告,更是(还是)民间艺术。”这样的句式来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拓展性评价,甚至读出了:作者对民俗文化失传的遗憾,对仅存的民俗民风的欣慰。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