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2013-04-29肖海滨
肖海滨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关概念、定理进行归纳综合,使之系统化,训练学生的系统思维,掌握发现数学内在规律的方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 直觉思维 联想思维 发散思维
数学被称为探索和发明的乐土,是思维训练颇佳的工具.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学会从反面分析问题
逆向思维是有意地从常规思维的反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数学里,正逆运算、正逆定理、正向或逆向应用公式、互为对称关系、综合法与分析法、直接证法和反证法等,都反映思维过程中思维方向的改变.逆向思维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和发散性等特征,能培养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寻求新的思维方式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创造性.
例1:已知:0 证法一(综合法): ∵02a■,a+a■>2a■,…,a■+a■>2a■,以上诸式相加,得1+a+…+a■+a■+…+a■>2na■, 即有1+a+…+a■>(2n+1)a■,从而■>(2n+1)a■. 两边同乘以1-a,得1-a■>(2n+1)a■(1-a),即得证:(2n+1)a■(1-a)<1-a■. 证法二(分析法):
问题2可仿问题1利用k■k■=■,
亦可求得点Q的轨迹为直线y=■x在已知双曲线内部的两条射线(|k|>■)或经过中心的一条线段(|k|<■).
通过对条件与条件、结论与结论、结论与条件、新题与旧题之间的“联动”思维,分析其内在联系,从而“碰撞”到解题思路的入口.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掌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方法
所謂发散思维其本质特征是思维的多向性,表现在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解题时,若能将问题逐步引申,使解题思路能顺利迁移,寻求多种解题途径,则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4:已知f(x)=■,a、b为相异实数,求证:|f(a)-f(b)|<
|a-b|.
这一习题从解题方法的角度进行发散,不难得出如下几种解题思路:
思路一:按证明绝对值不等式的常规方法,经过平方去绝对值符号,作差比较,利用配方法证之.
思路二:注意函数f(x)=■的结构特征,设x=tanα转化为三角不等式证之.
思路三:考虑方程y=■表示双曲线y■-x■=1的上支,■是双曲线上两点(a,f(a))与(b,f(b))连线斜率的绝对值,于是问题可转化为双曲线上支任一弦所在直线斜率的估计问题,而双曲线y■-x■=1的渐近线斜率为x=±1,问题即可得证.
思路四:考察表达式■=■可视作P(x,1)到(0,0)的距离,当a≠b时,由点P■(a,1),P■(b,1)和原点确定的三角形OP■P■中任一边大于其余两边之差即可证得结论.
思路五:观察函数f(x)=■的特点,联想到复数的模,可构造复数z=1+xi,利用复数的三角不等式进行证明.
通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全方位地考虑问题,这对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式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思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如教学完一单元,布置学生写单元小结,将有关概念、定理进行归纳综合,使之系统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发现数学内在规律的方法.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