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研究
2013-04-29王宏昌
王宏昌
摘 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陕西公共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受众信息需求有限等主客观因素一定程度制约着陕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只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陕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媒介功能,才能使公共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陕西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63-02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广播电视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陕西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陕西公共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就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它以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为目标,以传输覆盖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为载体,以政策信息、新闻报道、文化体育、影视娱乐为内容,综合了技术服务、内容服务、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及平台服务等多重功能[1]。
新时期,面临各种困难与多重任务,广播电视作为农村群众获取各种信息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大众传播媒体,在发布政令信息、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传递信息手段比较落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农村居民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据悉,在2010年7月陕南特大暴雨洪灾中,凡是通了广播的村镇,由于村民能通过广播及时了解汛情并安全转移,均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广播被灾区群众誉为“救命喇叭”。
构建完善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60多万个行政村中,有30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约4600万农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这说明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现状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2]。
陕西从1998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投入3.5亿元,安装92余万套“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完成了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使92余万户近400万农民看到了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同时完成了71座无线广播发射台建设,初步建起农村公共广播电视覆盖网络。但总体而言,陕西距离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目标依然还很远。而且在新时期,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陕西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体系依然还不完善,而且存在诸多问题。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务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但因客观条件所限,陕西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处于缺位状态。陕西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与发达省份相比,最显著的人文地理特点是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落后。
除了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陕西农村大部分地区环境特殊、信息闭塞,形成了人口、 资源、 环境的尖锐矛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依然缓慢。一方面,因交通不变、信息不畅、人口居住高度分散等因素的存在,陕西农村地区发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所需的资源成本较大;另一方面,受到生存环境限制,陕西农村发展广播电视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极度短缺。尤其在一些特殊区域,如秦巴山区、陕北高原等,受到客观环境所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除了自然环境,农村居民接受信息的方式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以及妇女已经成为陕西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主要居民。这些群众当中的一部分市场经济观念,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淡薄,因而对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的需求不高。还有一部分群众即使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也因文化程度低、劳作忙、没兴趣等主客观原因,不愿意再接受任何新的变化,以免扰乱旧有的生活习惯。其实,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在陕西农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一方面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配套设施的完善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由政府推进,并未显现农民积极需求意向,建设中农民积极性不高。
当然,在陕西经济较发达的一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较早,而且较为完善。但功能单一,不能完全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也是一大现实问题。陕西省现有107个县区、1581个乡镇、27461个行政村、约6.7万个自然村,于2010年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农村广播应急网工程,2012年建设完成。
当前,已完成17534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农村广播应急网的建设实施,提升了农村处置应急事务的能力,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特别在9月份秋季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但这些应急广播除了在特殊时期发挥应急功能外,平常大多闲置,并不能向村民提供文化知识,满足村民的信息需求。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完全使用,甚至闲置、荒废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陕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三、如何促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西新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大大改善了西部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设施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配套的政策支持,陕西农村一些地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出现了“反盲”现象。
在一些高原、山区等区域,广播电视覆盖难度依然很大。目前陕西农村各乡镇广播电视公共设施都是由原乡镇广播电视站筹资兴建,随后靠自身力量滚动发展起来的,均属国有资产,人财物均由县广播电视局垂直管理。随着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广电网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小环境发展、低层次运作的弊端逐步浮出来。
因此,要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必须建立适应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长效机制。首先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到人员、经费、制度、服务四到位,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3]。其次基于陕西农村的现实条件,可以分片区、有选择的先建立一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点,再带领其它同类型的地区发展,避免盲目建设的资源浪费。
其实,新时期的农民关于信息消费日趋理性,实用、方便是影响其信息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目前电视是陕西农村受众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其中经常看电视或几乎每天看电视的人达到了90.6%。同时,广播的影响力在农村加速萎缩,经常听广播和几乎每天听广播的人仅为17.1%。因为村级财政困难,或者难以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前几年政府投资建成的有线广播“村村通”工程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收音设备已是锈迹斑斑、无人过问[4]。还有一部分居民,已经固化的形成自己的信息接受方式,他们甚至更情愿通过人际传播去交流信息。
因此,对于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理性的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接受方式。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陕西农村地区,基础资源较差,可以先大力发展广播,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做出决策。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量大,而且需及时更新,可以着重发展电视。条件允许的地区甚至可以推广数字电视,以满足其快速变化且丰富多样的信息需求。
近年来,有线电视从城市不断向农村延伸,陕西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有线电视发展也很迅速。但从全省范围看,无线传输仍是陕西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在陕西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有线电视就是收费电视的认识误区,很多村民因此拒绝使用。而地区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又不能及时跟进,因此很多地区的农村处于“信息盲区”的环境中。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这部分群众的信息需求问题,建立基础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其次,很多农民已经习惯了长期的宽松环境,不愿接受新的变化,信息需求有限也是陕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适当刺激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真正发挥应有的媒介功能。
目前,广播电视的独特优势,作为农民精神文化食粮中的主食,在陕西不少村镇还存在空白,有线电视和广播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陕西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建设,应该结合其它媒介,尽量让广播电视满足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寓教于乐。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张国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
[2] 杨飚.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3] 荣国材.探索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新路子[J].中国有线电视,2006(5).
[4] 高海建.西部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今传媒,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