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主题内涵

2013-04-29金明明

青年文学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回归

摘 要:《北京遇上西雅图》凭借票房突破5亿元的大关,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国产爱情片票房的冠军。这部极具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除了得益于商业运作、明星效应等外部因素外,更多的是源于影片所体现的回归主题。这样的主题不仅符合东方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更是体现了当下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考与呼唤。

关键词:回归;《北京遇上西雅图》;主流价值观

作者简介:金明明(1974-),男,辽宁省大连市人,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和传播学方面的研究。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由薛晓路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了北京“败金女”文佳佳(汤唯饰)与西雅图“落魄叔”Frank(吴秀波饰)的跨国爱情奇遇。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商业爱情喜剧片,但从美学层面来看,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该片无论在故事内容的选取、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上,都烙上了浓浓的现实主义印记,尤其该片所传达出的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考和指向,更是具有积极的社会与现实意义。不难认为,这是一部极具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的优秀作品。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观念也接踵而来,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开始盛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对金钱的欲望空前高涨。我们国家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在经受着严重的挑战。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社会责任感低下,甚至伦理道德开始沦陷等问题日趋严重,这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思考。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呼唤主流价值观的回归”的主题无疑为当下社会的人们指引了方向。

一、呼唤心灵的回归

当下社会,许多人对物质追求的痴迷,对精神追求的淡漠已经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追求永远是人类不可回避的选题,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精神追求哪里去了,心灵的家园哪里去了?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导演通过文佳佳这个人物心理线索的发展和转变,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注解。起初,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文佳佳是一个典型的“拜金女”形象,无节制的购物、大把地花钱,无疑在告诉观众她是一个心灵被金钱和物欲所占有的女人。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当她开始被恋人“冷落”,现金卡里的钱被冻结,恋人被告知失踪的时候,她开始学会关心别人,学会送别人礼物,甚至学会知恩图报。到了故事的最后,生下孩子并回到北京的她,既得到了她想要的名分,也过上了富华的生活,但这时的她却感到这一切仿佛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结果她决然离开丈夫,离开北京,去西雅图寻找Frank。如果说北京代表之前的她,西雅圖代表现在的她,她最终选择西雅图,而放弃北京,也正是这部电影片名的一个隐喻。正是通过主人公告别先前的生活,转向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的巨大转变,导演向我们表达了呼唤心灵回归的主题指向,即现代人应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从而完成内心浮华到内心宁静的转身。

二、呼唤角色的回归

1、社会角色的回归

什么样的人该做什么样的事,原本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难于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甚至迷失在纷繁的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导演通过影片男女主演文佳佳和Frank两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社会角色,来传达了呼唤角色回归的主题。文佳佳从之前“小三”的身份成功“出逃”,最后自食其力并继续她先前的网络美食杂志社编辑的工作;Frank曾经是北京某医院著名心外科主治医生,因为要照顾随前妻移民到美国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医生事业,来到美国成了某月子中心的司机兼保姆Frank。最后,在文佳佳的鼓励下,他开始找回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西雅图拿到了医生执照,担当起了本属于他的社会角色——医生。

2、家庭角色的回归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主题指向中,还向我们传达了对家庭角色回归的呼唤。导演通过文佳佳母亲这一身份和角色的塑造给了这个主题指向有力的佐证。作为“小三”的文佳佳,母亲角色的担当在全片贯彻始终。不管是她身份的缺失,还是男友的突然失踪,作为母亲角色的她始终没有动摇和改变。除此之外,片中文佳佳离开前任丈夫之后,导演还特地向观众交代了前任丈夫复婚的细节。另一个次要人物——Frank的前妻,在片中由于她家庭角色的丧失,自己的女儿决然离开她,来到了家庭角色从未缺失的父亲身边。导演正是通过这些情节的设置以及命运的对比,来向观众传达对家庭角色回归的呼吁。

三、呼唤真情的回归

1、爱情的回归

追求真切和纯洁的爱情,或许是东方人的主流爱情观。但这种爱情观正在遭受着被物质利益和金钱利益所驱动的爱情观的挑战,当今随处可见的“小三”、“二奶”等角色,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这里面不排除有些人是因为真爱而不顾世俗和道德的谴责选择在一起。但是不能不排除这里面许多是受物质利益所驱使的,这种爱情观是值得当下人们思考的。导演通过“文佳佳放弃先前丈夫,放弃来之不易建立的家,选择她认为真正该爱的人”这种爱情观的巨大转变,来呼唤至真至纯爱情观的回归。

2、温情的回归

当下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淡漠。导演为了呼吁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重建与回归,在人物关系设立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上给予了充分的表达。比如文佳佳与Frank之间的关系由影片中最初的紧张到趋于和谐再到最后的相爱。再比如,片中文佳佳与同在一起居住的两位待产母亲之间关系的转变,从对立到和解再到最后友情的建立等。

四、社会价值的思考

尼采的“上帝死了”,以“反理性”为主导的文化艺术思潮已经在西方盛行一时,尤其是上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使得以“去中心、反传统、碎片化、张扬个性以及崇尚自由” 等思想开始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内泛滥,“暴力、性、谋杀、物欲横流” 等主题充斥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这些思想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侵略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涌入了中国,开始侵蚀着国人的思想,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正在经受冲击。作为我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重视“教化”与强调“伦理”为重要内涵的中国电影应担负起重振传统民族文化、指引主流价值观的重任。从这种意义上看,《北京遇上西雅图》无疑走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是这部电影被广大观众所接纳,被市场所认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片大战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遇上西雅图》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解决当下人面临诸多困惑的人生哲学。导演以其明锐的洞察力和明确的价值指向,为我们在迷失中点亮了明灯,希冀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找到心灵的家园,也找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猜你喜欢

主流价值观回归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形成主流价值观的基本举措研究
如何运用新媒体增强教师主流价值观认同
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的创新特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