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3-04-29赵勇
摘要:教育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还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音乐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课程,音乐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造性思维;音乐教学;激发
教育是一个长久不变的话题,我国当前教育的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即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2012年,在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教育部提出了“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曾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学会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什么是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新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新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目前还有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所谓的“唱歌课”。即教师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听唱,或者分组进行轮流演唱。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对烦琐无味的乐理,枯燥的视唱和唱歌练习没有兴趣,对歌曲的理解完全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伴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过程进行淡化,主要是强调能教会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审美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知识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过程之中。”音乐课堂开始出现了和往常不同的单一教学形式,如:在小学的音乐课堂出现游戏教学,还增加了器乐教学,音乐欣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动力之一。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要通过师生共同唱、跳、奏、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放在第一位,还要在音乐教学中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条件,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发挥其自身所有的想象力,充分利用生活的各种经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是最好动、最有想象力、最敢于表现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就让他们呆呆的坐在椅子上,而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随着歌曲的播放而进行表演。例如:学习歌曲《小青蛙找家》,教师首先导入音乐——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一群小青蛙在游玩中迷失了方向,它们非常急切的想回到自己的家,孩子们就会发挥其想象力,模仿小青蛙的特点,进行表演。教师播放歌曲,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自由舞动,模仿青蛙走路的样子,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另外,小学音乐课都开展了器乐教学。而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从自制基本的乐器开始。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发动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打击乐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饮料罐头由于材料、大小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而演奏的方法与部位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有区别。孩子们从这些瓶瓶罐罐的敲击声中,就会发现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
我们都知道理论学习是最枯燥无味的,乐理也是如此。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将自己身份和学生之间拉进亲密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求职的欲望。音乐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接触音乐的第一节课就应该加强,只有老师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讲授,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正确、科学的艺术新苗。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例如学生已经了解了3/4拍号的含义,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拍号的要求和自己掌握的音符知识,自己编出不同节奏的四三拍的“小节”,并让学生从中选出2~4节编出流畅的终止感较强的节奏谱。小学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春节序曲》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收集一些对联、年画、春节的风俗等知识。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这些东西的用途,谈谈春节的风俗,人们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春节序曲》将会是什么样的情绪、什么形象表現音乐,使学生形成想象思维,让生活的感悟先走进音乐,形成有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春节序曲》的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不同的演奏版本,让大家来探讨中外音乐之间的对比性。同样,小学四年级二声部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西藏的民歌,教师就要告诉学生西藏是我国的高原地区,要想让远方的人们能听到歌声,就必须用高亢嘹亮的声音去演唱,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感觉自己是真的站在高原上呼喊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通过演唱前给学生欣赏西藏特有的风情图片,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带入进去。还可以通过演唱的感受举行美术图画比赛,将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有机连接起来,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在呼喊中要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他们理解了这个意境,就会从开始的抢声部唱到注意两个声部和谐的声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教,还要会引导学生,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思维空间,这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于复杂多变的多远文化背景下,创新性思维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经济实力积累,我们的人民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质文明丰富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明的同步前进。音乐教育成了广大百姓丰富精神世界的首要选择。各种各样的音乐培训班、艺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生活周围。虽然各种培训机构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但是,高质量专业性的音乐艺术培训机构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 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有相当多的老师不具备音乐教育机构的培训资质,只接受过短期的音乐素养培训,相对于新时期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较为普遍的钢琴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教学生弹会、弹熟某几首钢琴曲,为了应付考级,或者六一表演、家长亲友的赞许目光。完全忽视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完美健康的心灵世界。某些培训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也夸大、虚假宣传。这样的培训机构师资严重不合格,为了降低投资成本,他们往往招收一些在校学生或者小学、幼儿园等不具备教授音乐知识的非专业老师。笔者在近几年的钢琴考级以及各类钢琴比赛中,明显的感受到,很多学生的曲目完全一样、错误的地方也完全相同,演奏的方法错误,音乐处理死板、僵硬、毫无艺术的美感。这样的音乐素养活动完全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不但不能起到美化心灵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对音乐排斥和反抗性。这样的学生在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存在严重的各类错误方法,即使经过三五年的练习,依然不能达到启迪心灵、聆听艺术的层次。等到家长、学生意识到错误时,为时已晚。多数专业老师不愿花费大量是时间、精力去改正这些顽固的错误方法。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及为了应付考试而只练习两三首的功利性方法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家长在孩子接触音乐的启蒙阶段,就要仔细、认真的选择启蒙老师。笔者建议,在音乐的启蒙阶段,家长最好能做到随堂跟,做好老师教学中的课堂笔记。这样既能检验启蒙老师的专业水准,通过家长的亲自参与,更能体验到学音乐孩子的辛苦之处。家长也能通过与孩子共同互动,拉进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的知识传授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正确、科学、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讲授给学生。没有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活动只是一味的模仿,最终成为音乐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体验音乐活动的美妙之处。音乐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除了讲授已备好的知识外,还需在讲授语言、授课方式、启发提问、探讨中不断充实自己,设计多种授课模式。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只有互相鼓励,互相探讨、发现音乐之美,才能真正的达到艺术素养的提高。
綜上所述,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不能以自身的观点限制学生的想法,应该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鼓励大家大胆思维。教师还可以透过各种贴近生活的原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的多种想法,在此中教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后,无拘无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音乐,去抒发他们的情感。此外,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教育事业的重点。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音乐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琪.音乐教学教学案例及评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赵勇(1985—),男,陕西宝鸡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教师,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