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变脸·不要脸
2013-04-29许圣义许昌浩
许圣义 许昌浩
其实,想到撰写“脸·变脸·不要脸”这个话题,缘于一个笔友的遭遇。
脸
先来说说“脸”。
仔细想来,按照生物学和医学观点,其实脸只是一张皮,与屁股上的皮没有什么分别,要说有分别只是一个让裤子装着,一个裸露在外罢了。但是,常言道:“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仔细想来,“脸”使国人千百年来陷入争论的怪圈,“脸”所承载的不只是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功能,更多的则是社会人文功能。
细细揣摩,人有七窍,耳听眼看,鼻子出气嘴吃饭,要脸干什么?脸面代表着世道尊严,代表着人格魅力,甚至代表着国力、国格。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在世界面前给华夏儿女挣足了脸面。
的确,“脸”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啦。
“人不值钱脸值钱”,所以敬神图只挂脸而不挂屁股。脸能分出贫富和老少,因此,人对自己的容貌特别珍惜,洗脸、化妆,不停在脸上下功夫。
川剧有“变脸”的特技表演,而人的变脸则由七情六欲来决定,恼羞成怒反映了脸的价值。历史上,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项羽至死不回江东无不是为了脸面。脸面,不讲实际只重名义,几千年来支配了国人心理。为了脸面,可以舍生忘死、委曲求全。所以,人们无不珍爱“脸面”。
“打肿脸充胖子”,说的是一些人虚荣心强,装腔作势,做出超出自己条件的事情。比如平民百姓婚丧嫁娶讲排场,奢侈豪华办酒席,“人前吃馍,灶堂喝汤”。再比如官场虚报浮夸讲面子,举债建设楼堂馆所,搞面子工程。
驳人面子叫什么?叫不近人情。所以脸面是人可凭借着的法宝。在以权力交易为中心的社会,脸面带有很大的权威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人情脸面没有消失前,中国不可能进入法制社会,因为在脸面之前没有法律尊严可讲,脸面是一种荣耀、地位的写照。它不需要揩洗或刮髯,却可以“得失”、“争取”,甚至当作礼物赠送。问世间何礼最重,那就是——“给人面子”。古今的帖子、名片,就是脸面的代名词。脸面成了交换的筹码、社交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脸面,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民族,成为人类文化符号体系中的一部分。
变脸
再来说说“变脸”。
其实,仔细想来,人的一张脸是常常要变的。变化无穷的脸孔,既显得生动活泼,又叫人琢磨不定。于是生活由此而丰富多彩。假如所有的脸孔都刻板僵化、一成不变,这个世界不也显得有些乏味么。但这里说的变脸,不是生活中随喜怒哀乐而变化的“自然变脸”,而是随着地位升降沉浮而不断更新的“社会变脸”。
通常的情形,就是鲁迅所说的“一阔脸就变”,至于生活中的例子,大家更是耳熟能详了。光屁股一块儿长大的发小,忽然遇到一个什么机遇,被提拔为不大不小的什么长,于是原本生动自然的脸孔不见了,变得不苟言笑。甚至连接电话的口气也变得沉稳、悠长起来,透出一种与地位相符的从容。若是发小再不识相地乱开玩笑,通常会遭遇近乎官腔的回敬,于是兴味索然。
还有花钱买个芝麻绿豆官,或投怀送抱进而穿戴时髦甚至以权色交易由情妇变身为党政事业干部,也“自认一阔脸就变”。人们如何想呢?自然不由自主地想到“不要脸”这个词儿。
还有一种情形是“一退脸就变”。啥意思?在位时气宇轩昂、不苟言笑,退下之后忽然变了个人,大老远就张开双臂与迎面走来的每个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问完工作问学习,问过老婆问孩子,让人一下子还真不适应。也有一种人可能在位置上呆得太久了,退下之后依然高视阔步、睥睨世界,永远保持着官员应有的架式。只是单位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新来的毛头小子不知他何许人也,自然生不出敬畏之感。原先敬重他的老部下对他则是越发的敬重。而原本对他没有真感情的,此刻就变得有些冷淡,甚至不屑。这就让老领导忽而感动,忽而气愤,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就不免在欢乐与痛苦之间变来变去。
权力地位这个东西确实奇妙,在很多情况下,它能左右大多数人的表情。有人认为,做官就该有个官样。“官样”的含义虽然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基本一致,就是不苟言笑。所以您随便往哪级会议的主席台上看看,就不难看到几张标准的“官脸”。坐在台上如果不是这副尊容,别人还觉得不像个官呢。
笔者不知道这种可笑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但总觉得它有些虚张声势。工作至今,我有幸在不少领导手下干活儿。我的经验是:凡有真才实学的领导,通常为人态度谦和、笑容可掬。倒是那些没多大本事的角色,喜欢装腔作势,扮鬼脸吓人。这种人如果对自己的“职务权威”心中有数,退下之后通常还能安之若素;如果缺乏应有的自知之明,退下以后依然要求大家笑脸相迎,那就显得可悲复可笑了。
不要脸
最后,说说“不要脸”。
如上所述,如今这世道,一些人花钱买个芝麻绿豆官,或投怀送抱陪睡富贵之人进而被包养而穿戴时髦,或进而以权色交易由情妇而变身为党政事业干部,也“自认一阔脸就变”。人们如何想呢?自然是不约而同、不由自主地想到“不要脸”这个词儿。
说到“不要脸”,过去受人鄙视,如今却颇有“光荣”的色彩。如今这“不要脸”的人究竟有多少呢?且不说纪检监察机关难说清楚,恐怕连统计部门也统计不出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还不在于“不要脸”的越来越多,而是“不要脸”的日渐嚣张。比如,臭名昭著的原河北省团省委副书记王亚丽,通过攀附富商大款王破盘为“干爹”,进而人身依附于某些官员政客,假学历假档案假党员,一切皆假,唯有其女儿之身为真,在“床上不断升级”,通过一次次的“不要脸”之举,小小年纪飙升为副厅级领导干部,洋洋自得,毫无羞耻之心,也“自认一阔脸就变”。居然企图造假去抢夺 “干爹”王破盘的遗产,终于被王破盘的亲生子女告状撩倒,于是乎,王亚丽的“不要脸”便闻名全国啦!
说罢外地,笔者再说说身边的那些“不要脸”。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内乡县,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丁甲珍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卖官”收受钱财,仅法院判决时公开的案例表明,丁某任职5年间,先后110多次收受他人现金共计210.2万元,贪污公款29万元。坊间传说,其实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招供或没有最后定性因而没有公开的案例更多,涉案卖官金额约750多万元,涉及官员就更多了。丁某因犯贪污、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丁某作奸犯科,受到惩处罪有应得,全县人民拍手称快,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法院案卷中已经公开的给丁某行贿、买官的男男女女,一副得意洋洋,颇有能耐的样子,这是不是有点“不要脸”啊?民谣早就传说丁甲珍他们提拔重用的人都是“男人提钱进步,女人日后提拔”的呀!这些喜爱蝇蝇苟苟之类的政治游戏的男男女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确实有点不要脸啦!
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得到“火箭式提拔重用”的人,有几个是老百姓赞成拥护的人呢?又有多少没有那“不要脸”的故事呢?可见,“不要脸”者是大有人在啊!民众也多纳闷:如今这社会为何越来越不正常呢?人们为何“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呢?
还有一种与“脸面”有关的情形,就是反腐羞达达、半遮半掩的现象。纵观天下,这种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君不见:每年暴露出来的不正之风以及违法乱纪的案事件,总是半遮半掩,即使被网友“人肉搜索”出事实真相,所谓的有关方面和相关组织仍然含糊其辞,甚至百般狡辩,掩耳盗铃,糊弄民众,强奸民意。比如,辽宁西丰县书记闫立峰被曝违规坐150万元豪车、套用武警部队假车牌等情况。闫回应表示,“车辆是从朋友处借的。”“套军牌是司机办的,我并不知情;这名司机是一名临时工,事发后已主动辞职。”如此回应媒体和全国人民,真的是大言不惭,简直就是“不要脸”啊!
官场的一些 “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更与长期以来执政不力、对官员要求不严、反腐败不力有关。在有些官员的思维定势中,凡事都要顾忌“脸面”,注重“形象”,于是乎,习惯“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抓紧解决,查纠错误,而考虑“面子”问题,于是百般遮掩,千般袒护,万般推诿,一厢情愿地把民众当傻瓜,着实可笑。一些贪官早就劣迹斑斑,甚至早就被上级纪检部门“双规”或被检察机关拘审于看守所,“地球人都知道”了,可是,当地的主要领导还在百般遮掩,面对媒体和社会舆论的质询,地方主要官员还百般袒护:“××政治表现好,工作能力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诸如此类,让媒体记者和社会民众如同吃到绿头苍蝇一般,恶心透顶!这也是近些年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甚至成为一些公众集体泄愤事件的诱因,比如贵州翁安事件,人们宁可相信街头消息,也不相信政府的辟谣。
“树要皮,人要脸”,“人不值钱脸值钱”, “脸面胜过生命”。但愿人人都能够看重自己的脸,少些“变脸”,坚决摒弃“不要脸”。
(责编:边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