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肢体动作中体验小学数学规律的实践研究
2013-04-29张永红
张永红
【摘要】本文提示了在肢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内在规律,指出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有一定活动时间与活动,并实行延缓性的评价在肢体活动中“悟”数学等策略。
【关键词】肢体动作;体验;数学规律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然而,目前的数学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郭思乐教授分析目前的数学教学现状时指出了存在着以下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把数学的认知活动的主干看成是感知和再认识,消弱或者取消其中的中心环节——思维;把数学思维活动的因素仅看作是数学题的本身,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把学习数学的思维仅看作数学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 “学习的核心是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规律特点,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在肢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内在规律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应用,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数学知识具有内在规律,教学中并非把这种内在的规律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一些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能感悟到相应的规律。比如在教学三下《东南西北》这一内容时
活动一:
师:按要求做动作:左手指着东,右手指着西。右手指着南,左手指着北。男生面向西,女生面向东。女生转向北,男生转向南。
师:通过这个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我发现东后面是西,南的对面是北。
生 2:东和西相反,南和北相反。
师:你觉得我们的这个发现有什么用呢?
生:如果我们知道东就能找到西,知道南就能找到北了。
活动二:师:老师说一个方向,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安静地转向这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转了之后有什么发现?
生1:东、南、西、北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转的。
生2:东、南、西、北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转的。
在《东南西北》这课教学中,“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这两个知识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接下去学生根据一个方向找出其他三个方向的基础。在本课教学片断中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把外部的肢体活动和内部的数学思维有效结合,使孩子们的活动具有数学味,同时学生通过活动亲身感悟到这两个知识点,并体会到这两个知识点的运用价值,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孩子们在活动中愉快地参与、自主的感悟、主动地学会并运用知识。
二、肢体活动中“悟”数学的前提条件及策略
郭思乐教授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不仅仅是学习重要的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 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敢悟”、“会悟”、“善悟”需要具备下列的前提条件: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这时外界学习氛围对学生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就必须创造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宽容、赏识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感悟数学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变权威的知识拥有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和欣赏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的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才会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感悟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有趣的,而且也是容易学好的。
(二)确保有一定活动时间与活动量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水平体现:一是被动应答,二是自学适应,三是主动创造。很显然,活动的自主水平越高,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就越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看到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多地处于第一、二种状态,学生的活动更多地停留在看、听、观察、记忆、模仿、认同的层面上,停留在接受式的水平上。教师为了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都在赶时间、赶进度,即使安排相关的活动有时也是匆匆而过,学生一下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或结果,教师就为其代劳,数学中的相关特征、规律、联系、注意点、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教师都会毫无保留的传授于学生,学生由于没有活动的经历,也就没有了对数学体验、感悟。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管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重要,但是教师应有计划的选择、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有充裕时间去观察、去实验、去收集整理资料、去进行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结论,去反思活动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做中悟”。
(三)实行延缓性的评价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时常看到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学生的某种想法或做法急于评价,以教师的和盘托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得越艰辛、丰富、深刻,越有利于学生主动接纳、内化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延缓平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碰壁,经历过程,这样对数学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如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学生有两种解法,教师没有马上指出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出三角形,通过摆三角形中出现的与原有的认知结果形成冲突,促使学生深层思考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从而逐渐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深刻地印在脑海中。比如有一位老师上“一袋黄豆有几颗?”实践活动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所需的工具、器材,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形成了两种方法,(1)黄豆总质量÷1 小盒质量×1小盒颗数=总颗数(2)1立方厘米黄豆颗数×黄豆体积=总颗数。对于以上两种方法,教师当然知道哪种行得通,哪种行不通,但是,教师没有点破,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颗黄豆天平秤上根本不能显示重量 ”失败之后,促使改变方法,变“称一颗黄豆”为“称一盒黄豆”的重量,成功解决了问题,这种“碰壁”的经历是深刻的,得到的“聚零为整”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结束语
“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悟”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中所列的事例、观点只是沧海之一粟,其目的在于引起小学数学教师高度的关注。希望我们的教师能为了学生更好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悟数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山.数学体验其乐无穷--谈小学数学体验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1):61-61.
[2]吕世萍.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快乐体验[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6):137.
[3]巴存武.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快乐体验[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6):79.
[4]邢书娟.小学数学“体验学习”[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