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科研与教学关系研究
2013-04-29刘鹏
刘鹏
摘 要:研究了高等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高等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观点。详细论述了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对高校如何促进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教学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当今高等院校所应承担的三项基本职能。这三种职能一脉相承、共同促进、相互提高。高校的这些职能是通过教学和科研相互协作实现的,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挖掘和生产知识。搞好教学就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人才。做好科研就发展和丰富了知识。这两项工作做好后,把培养好的人才输送到用人单位,搞好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也就服务了社会,完成了高校的职能。所以,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实践中,出于种种原因,容易将教学与科研这对统一体割裂开来,理解成矛盾的对立面,不时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偏颇现象,进而产生诸多困惑,因而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学既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又能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我们从事科研活动,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牛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校提供了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需要用到从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科研活动的基础。
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如果需要讲解给学生、讲解给他人时,为了让他人也能顺利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对已熟悉的理论进行再思考,需要再问自己以前是如何学习掌握的,这个理论知识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目前状况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也许还会有一些原来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做更多、更细致的思考。因为要面对他人(主要是学生),所以常常做一些预想,设想听讲者可能会碰到什么障碍,可能会遇到什么难点,可能会对什么缺乏兴趣,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的要点在哪里。设想了这么多,思索了这么多,能够使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思考,为科研活动提供新的思维方向及创新思想。
二、科学研究成果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科研和教学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在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科学家共同呼吁,彻底改革高校理论课教学,注重自然科学课程的讲授,并开始设置工程技术专业。这次改革,一方面受到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另一方面又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时期,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试图把教学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美国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创立农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由于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60年代对教学内容又进行了很大改革,这是科研对教学反作用的又一次具体表现。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科学知识总量的成倍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的变化,对于完善教学理论,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教育实践等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及时地补充一些新的科研成果,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当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也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被及时补充进来。作为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与补充。如果不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活动,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成熟的学科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只有用国内外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时,由于一种语言从流行到编成教材被高校使用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当教师给学生讲解时,实际情况可能跟编写教材时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做科研,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编译软件的不断发展,给学生介绍当前企业中使用的最新的开发工具。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教“活”“死”的课本知识。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想的状态是学校中的教师既是科研的专家,又是教学的能手。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局限,不可能每个教师都才思敏捷,善于做科研并做出成果,又善于表达,能够言简意赅、富有激情地表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需要高校从以下两方面创造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
1.区别科研的两种目的,放宽一般教师的科研要求
高校科研有两种目的,一种是通过开创性研究攻破科学界难题,以出成果为目的科研,这种科研强调成果的原创性,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只能适用于少数教师。另一种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科研,这种科研注重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本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科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习惯。必须认识到,对大多数教师而言,从事科研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因此,对一般教师的科研要求不能太高,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研,不等于迫使所有的教师不断出成果。每年不停地考核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既背离了教师从事科研的本来宗旨,也违背了精神创造活动的内在规律,还容易滋生出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炮制出大量的学术垃圾,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革现行职称评定标准
高校教师的声望和价值应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体现,但在现实中主要是靠职称来体现的。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不合理性,其突出特征是把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最主要构件,很少把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这导致有些高校教师尽管在学生中获得了极好的教学口碑,也不会对其职称评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能会对于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不够关注,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经费的申请、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奖励的获得上。甚至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不关心教学工作,不愿意从事课堂教学,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愿意从基础教材的编写,片面认为“搞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既无名,也无利”。
如果把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定标准,也存在着评判标准的可操作性问题。现行的科研评定标准较容易量化,通过简单的统计发表了多少论文,承担了多少课题,出版了多少专著,发明了多少专利等,可以明确地对被评定者排队。但是对教学能力的评价,却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如果从教学工作量方面比较,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完全可能比教学能力高的教师多,所以不能以工作量为指标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上去衡量。但教学效果和质量是其他人对教师的一种主观评价,主观性很强,很难有标准的尺度,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读者能够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讨,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宋玉香,贾晓云,刘勇.强化科研提升隧道工程教学品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4).
[2]武丽艳,李琰,程鹏.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04).
[3]孙雷.地方高校科研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4).
[4]米晓云.论科研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张会清,任明荣,高学金,等.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J].教学研究,2008(05).
[6]赵玲,许志美,曹发海,等.科研提高教学品质:科研成果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中的“四进”[J].化工高等教育,2008(04).
[7]郑秀芳.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1(31).
[8]王政富.中国农业银行长春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第三次科研成果展览[J].农金纵横,1991(06).
[9]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誗编辑 刘青梅